梨树:梨褐斑病

梨褐斑病

简 介

英文名Pear brown spot异名梨叶斑病、梨斑枯病、梨白星病 梨褐斑病梨区均有发生,以南方梨区发生较普遍。

[为害症状](1)叶片。叶片初现灰白色大小为1~2mm点状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明显;后病斑扩大,带紫色边缘,病斑中部可发展成为白色,故又称白星病,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严重的病斑连片致叶片坏死或变黄脱落。(2)果实。果实染病的症状与病叶相似,后随果实发育,病斑稍凹陷,色变褐。

[病原]病原为梨球腔菌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ot.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时期为梨生壳针孢Septoria piricola Des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分生孢子器在叶组织内形成,孔口突出表皮外,球形或扁球形,大小80~150μm,暗褐色。分生孢子丝状,先端细,多弯曲,有2个横隔,大小(50~83)μm×(4~5)μm。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孔口突出表皮,直径50~100μm。子囊棍棒形或长卵形,大小(45~60)μm×(15~17)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稍弯曲,无色,大小(27~34)μm×(4~6)μm,两端细,中间有1个隔膜,分为2个细胞。 (2)寄主。梨。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落叶的病斑上越冬,第2年4月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到梨叶上进行初侵染,随着梨树叶片的展开,梨褐斑病开始发生为害。病害一般在4月中旬始见,至5月上旬即可见梨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叶片的菌源。5~6月份是该病害的发病高峰期。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不同品种梨褐斑病的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黄花品种较抗病。(2)气候因素。雨水早、雨水多时发病重。(3)栽培因素。施肥不足,树势衰弱时发病重。

[防治](1)农业防治:冬季或初春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消灭病源。梨树丰产后,增施肥料,合理修剪,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果园湿度,限制病害发展蔓延。(2)药剂防治:春季梨芽萌动期(约3月下旬)喷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落花后,约4月中下旬病害初发时,喷第2次药。多雨有利病害盛发的年份,可于5月上中旬再喷1次药,药剂及浓度同上。

相关版权声明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