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

简 介

英文名Citrus spiny white fly异名估刺粉虱、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 黑刺粉虱学名Aleurocanthus spittiferusQuaintance。属同翅目,粉虱科。为害柑橘、茶、油茶、樟等多种果木。主要分布于北限未过黄河,最北采自江苏徐州、安徽合肥、河南郑州、陕西秦岭南坡,近据中国园林害虫调查资料,哈尔滨、北京及济南亦有,主要在温室中,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面滨海,西向自陕西折入四川、云南,止于两省西侧。局部地方密度颇高。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夏威夷,非洲、西印度群岛。

[为害症状]以幼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处形成黄斑,虫体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导致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生长与结果。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安徽、浙江一年发生4代。福建、湖南和四川4~5代。(2)越冬及虫源。以若虫于叶背越冬。(3)天敌:天敌很多,已鉴定的有80余种。重要的寄生蜂有:斯氏寡节蚜小蜂、刺粉虱黑蜂、长角广腹细蜂、蚜小蜂、黄盾粉虱蚜小蜂等10余种。重要的虫生真菌有韦伯虫座孢菌、蚧侧链孢、轮枝孢霉和顶孢霉等,常在“梅雨”和秋雨时期在黑刺粉虱中造成流行真菌病。捕食性天敌昆虫已发现刀角瓢虫和食螨瘿蚊,二者主要捕食若虫和蛹。

[形态](1)成虫。体长0.85~1.42mm,体橙黄色,翅覆盖有白色粉状物。复眼肾形,玫瑰红色。前翅紫褐色,有7个白色斑纹;后翅小,淡紫色。足黄色,腿节及胫节基部微黑色。雄虫体较小。(2)卵。长约0.25mm,宽约0.12mm,近香蕉形,有1小柄黏附于叶片背面,乳白色,表面密布6角形网纹。(3)幼虫。体黑色,扁平、椭圆形,体长0.65mm,宽约0.55mm,体周具锯齿状白色蜡质物,体背有刺14对。蛹椭圆形、黑色。(4)蛹:蛹壳黑色有光泽、椭圆形,长0.7~1.2mm,宽0.6~0.8mm,壳边缘呈锯齿状,背面显著隆起。体背盘区胸部有9对刺,腹部10对刺,两侧边缘雌蛹有刺11对、雄蛹有刺10对。 生活习性 [习性](1)成虫。成虫喜较阴暗的环境,多在树冠内膛枝叶上活动。(2)幼虫。初孵若虫多在卵壳附近爬动吸食,共3龄,2、3龄固定寄生,若虫每次蜕皮壳均留叠体背。

[防治](1)农业防治。分批勤采,尤其是春茶可带走产于新梢上的卵。修剪、中耕和茶丛修边时剪除虫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2)生物防治。寄生率高的茶园,寄生蜂羽化前连同虫叶移植助迁至高密度粉虱种群中。引种定殖虫生真菌至黑刺粉虱种群中。当环境条件适宜,尤其是湿度较高、寄主密度较大时,则成为流行病,可迅速控制粉虱种群。也可将韦伯虫座孢、蚧侧链孢等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制成真菌杀虫剂施用。注意保护和引放天敌。(3)药剂防治。①改进施药技术。黑刺粉虱集中于茶树叶背,药剂要充分喷湿叶背。喷雾方法应采用“圈点法”,即喷头先兜着植株叶背喷一圈,再扣在植株嫩梢上面喷一下,提倡采用侧位低容量高效喷雾技术。②掌握防治适期。防治黑刺粉虱要抓住各代若虫幼龄期用药,尤其要抓好第1代若虫的防治。具体测报方法为在发生严重的茶园,采鱼叶下面的第1、2张叶观察叶背卵的变化。当卵快要孵化时,即侧面看,卵的短柄由肉黄色变成紫黑色时,应准备防治药剂;当由黑色变成浅黄色,且周围有许多针尖大小的黑点出现时,表明卵已开始孵化,当大部分孵化时即可开始喷药。黑刺粉虱严重发生的同一区域的茶园一定要联防联治,不留死角。茶树喷药防治时,茶园周围杂草也应同时喷药,以提高整体防效。③选择高效安全药剂。冬季用 45%晶体石硫合剂250倍液喷雾,孵化末期再补喷1 次。其他季节首选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以及轮换交替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 3 500倍液喷雾,能有效控制其为害,并能符合无公害茶叶的卫生指标和延缓该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相关版权声明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