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账号同步登录溯农多个系统
简 介
英文名Tea bagworm异名小窠蓑蛾、小蓑蛾、小袋蛾、茶袋蛾、避债蛾、茶背袋虫 学名Clania minusculaButler。属鳞翅目,蓑蛾科。为害茶、山茶、梨、苹果、桃、李、杏、樱桃、梅、柑橘、石榴、柿、枣、葡萄、栗、枇杷、花椒、莲藕等100多种植物。我国分布于北限稍过黄河,最北采地山东德州、山西太原、陕西关中,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面滨海,西限自陕西折向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缘及横断山系东侧。局部地方密度高,常造成较大损失。国外分布于日本。东亚特有。
[为害症状]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浙江、苏北一年发生1代。湖南、江西2代,台湾2~3代,广西3代。(2)越冬及虫源。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3)天敌:桑蛾聚瘤姬蜂、蓑蛾瘤姬蜂、黑点瘤姬蜂、脊腿姬蜂、大腿小蜂、小蜂及寄生蝇等。
[形态](1)成虫。雄蛾体长11~15mm,翅展20~30mm。体、翅深褐色。触角双栉齿状。胸、腹部密被鳞毛,前翅近外缘有2个近长方形透明斑。雌成虫体长12~16mm,蛆状。头小、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胸部弯曲,背板褐色,腹部肥大。后胸和腹部第7节各族生1环黄白色茸毛。(2)卵。椭圆形,长0.8mm,米黄至黄色。(3)幼虫。共6龄,少数7龄。老熟幼虫体长20~35mm,头淡褐至深褐色,布有黑褐色网状斑纹。体米黄色,背面中央色较深、略带紫褐色。胸部背面有2条褐色纵带,各节纵带外侧各具1褐斑。各腹节背面有4个黑色突起,排成“八”字形。(4)蛹:雄蛹长11~13mm,咖啡色。翅芽达第3腹节后缘。腹部背面第3~6节的前、后缘及第7、8节前缘各有细齿1列。臀棘末端具2短刺。雌蛹长14~18mm,咖啡色,蛆状,头小。腹部第3~8节前、后缘各有细齿1列。腹末具短棘2枚。(5)护囊:蓑囊是以丝缀结碎叶、枝皮碎片及长短不一的枝梗而成,枝梗较整齐地纵列于囊的最外层。雌囊长30~40mm,雄囊长20~30mm。 生活习性 [习性](1)成虫。雌虫羽化后头伸出蛹壳外,虫体仍留在蛹壳内,不从蓑囊脱出,在排泄口外有许多黄色茸毛;雄蛾羽化后由蓑囊下方囊口脱出,次日清晨和傍晚交配。交配前雌蛾头部伸出囊外,雄蛾找到雌蛾后,即伏在雌蛾蓑囊上,腹部插入雌蛾的蓑囊内进行交配。(2)幼虫。幼虫多在孵化后1~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然后从排泄口爬出,迅速爬行分散,有的吐丝下垂借风力分散至附近枝叶上,吐丝作蓑囊并将咬碎的叶片缀连在一起,然后开始为害。取食时头胸部由蓑囊上端开口伸出,腹部留在囊内,虫体长大蓑囊也随之增大,4龄后能咬取长短不一的小枝并列于囊外。幼虫爬行时蓑囊挂在腹部,头胸伸出囊外,取食多在清晨、傍晚,或阴天,晴天中午前后很少取食。蜕皮前吐丝将蓑囊结在枝、叶上,并将头端囊口吐丝封闭,经2天后蜕皮。老熟后于蓑囊内化蛹。
[防治](1)农业防治。结合田间管理,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冬季宜普遍注意检查摘除。为害严重的茶丛可轻修剪,或重修剪,剪下的枝、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2)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3)药剂防治。幼龄幼虫盛期及时喷药,在非普遍发生的茶园中挑治“发生中心”,喷湿虫囊。药剂选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 500~600倍液,或每ml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每ml菌液含1亿活孢子的青虫菌,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5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