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账号同步登录溯农多个系统
简 介
英文名Pear tussock moth异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 茶小卷叶蛾学名:Caloptilia theivora(Walsingham).属鳞翅目,细蛾科。为害茶树、山茶。我国分布于偏南,北限未过淮河,最北采地浙江安吉、安徽六安、江西庐山、湖南浏阳、四川越西,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面滨海,西达四川、云南,止于两省西侧。国外分布于日本、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为害症状]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如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浙江1年发生7代。(2)越冬及虫源。以茧蛹在中、下部成叶,或老叶背面凹陷处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初夏虫口发生较多,全年以夏茶期受害最重。但温度过高对其生育不利,气温超过28℃,成虫很快死亡,极少产卵。因此,在7~8月份高温季节为害较轻。②栽培因素。留养茶园与幼龄茶园发生较多。③天敌。幼虫期有锥腹小蜂、茶细蛾绒茧蜂等寄生,总寄生率在杭州可达69%。茶细蛾绒茧蜂在湖南部分茶园寄生率可达40%以上,一定程度上可压低虫口数量。
[形态](1)成虫。体长4~6mm,翅展10~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褐色,丝状。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有1金黄色三角形大纹并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黄色。雌蛾末节较粗,披暗褐色长毛。(2)卵。扁平而椭圆,无色,具水滴状光泽,近孵化时较混浊。(3)幼虫。成长幼虫8~10mm,体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有白色短毛,第6腹节腹足退化。前期体较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向后渐细;后期体圆筒形,能透见深绿,或紫黑色消化道。(4)蛹:圆筒形,长5.0~6.0mm,淡褐色。头顶有1个三角形刺状突起,身体两侧各有1列短毛。触角和后足超过腹末节。体末有8枚小突起,背面中央两枚较大。茧灰白色,长椭圆形,长7.5~9.0mm。 生活习性 [习性](1)成虫。成虫夜晚活动交尾,有趋光性。白天多停息在茶树叶背,前、中足并拢直立,体前段举起,翅倾斜,呈“入”字形。(2)幼虫。共5龄,1、2龄为潜叶期,叶背呈现弯曲带状潜道。3、4龄前期为卷边期,吐丝将部分叶缘向背面卷折,匿居咬食叶肉,仅留上表皮。4龄后期和5龄为卷苞期,将叶尖向叶背横卷结成三角虫苞,匿居其中咬食叶肉,仅留1层上表皮,且常转移另行结苞为害。一般是1个苞内只有1头幼虫,也时有2头以上的。幼虫老熟后,咬1孔洞从虫苞内爬出,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薄茧化蛹,(少数在叶面结茧)羽化后蛹壳有一半露出茧外。
[防治](1)农业防治。幼龄幼虫期结合采摘灭虫,平时结合修剪,剪除虫苞,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2)生物防治。剪下的有虫苞叶,放在寄生蜂保护器内让天敌飞回茶园再作适当处理。在天敌寄生高峰期,尽量不施农药。(3)药剂防治。卷叶虫类因有虫苞,药剂不易杀伤,必须及早防治,通常可在幼虫盛孵期,或幼龄期喷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20%高氯?马乳油 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 3 000倍液。喷药时注意将虫苞喷湿,最好加入少量肥皂水,或煤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