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账号同步登录溯农多个系统
简 介
英文名Tea bud blight 茶芽枯病为害茶树。发病芽叶生长受阻,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大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且品质下降。茶芽枯病于1976年在我国浙江省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各大茶区。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幼嫩芽叶,不为害茎。受害部位初期出现褐色或黄褐色的斑点,芽叶边缘逐渐枯焦,颜色变深,病斑沿叶缘扩大,病健分界不明显。后期受害芽叶扭曲、卷缩、质脆,叶缘破碎,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Phyllosticta germmiphliaeChen et Hu,属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90~245μm,器壁薄,膜质。分生孢子器埋生,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②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6)μm×(2~4)μm,内含1~2个油球。(2)特性:该菌生长适温20~27℃。8~10℃低温条件下,病菌生长速度慢,但尚能正常生长,高于29℃时菌丝不能生长。
[侵染](1)病原越冬: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树上老病叶以及越冬芽上越冬。(2)传播:当气温上升到18℃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气温升到22~25℃时,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片,引起发病。(3)发生时期:3月底至4月初,春茶萌芽期,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春茶盛采期,为发病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夏茶期,病情发展缓慢,此后停止发病。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发芽偏早的品种发病较重。(2)环境因素。茶芽枯病属低温型病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严重。当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高气温15℃,开始发病,当旬平均气温在15~20℃时,病情增长迅速,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0℃时,病情发展缓慢。在温度适宜时,降雨天数多,相对湿度高能促进病害的发展。若在早春茶树芽梢遭受寒流侵袭,植株抗侵染力降低,有利于芽枯病菌的侵染。(3)栽培因素:幼龄和成龄茶树,及荫湿密蔽,枝叶茂盛及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病较多,尤以1~3年生的幼树和密植速成的茶园发病较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的茶树品种。如鸠坑、福建水仙、政和、龙井长叶、荚红1号、台茶7号、台茶9号、台茶13号等。②做好茶园防冻工作,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力。③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树上尽可能少留嫩芽,以减少侵染机率,减少发病。④重病园块,秋末或早春组织人力摘除病芽。(2)化学防治:①在秋茶结束后、春茶萌芽期,各喷药1次进行保护。发病初期根据病情再行防治1~2次。药剂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700~8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500倍液。②非采摘茶园喷1∶0.5∶100半量式倍式波尔多液预防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