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芒果疮痂病

芒果疮痂病

简 介

英文名Mango scab 主要分布巴西、古巴、巴拿马、美国、印度、法属圭亚那、刚果、澳大利亚。这种病害最早报道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1991年在广州花县严重危害。

[为害症状]主要引起芒果叶片、枝条、花及果实的幼嫩组织发病。(1)叶。叶上的症状类似柑桔疮痂病,嫩叶发病呈扭曲,畸形,展开的叶发病后,叶背面产生黑色微凸、中央开裂的小圆斑,常集中于中脉附近,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2)枝。嫩枝发病时病斑椭圆形,边缘色深。(3)果。未成熟果基部感病时产生许多凸起的小黑斑,中央星状开裂,成熟果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微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可见其上有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初期易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混淆,病果易脱落。育苗期间也可严重危害。

[病原]1946年Bitancourt和Jenkins将病原菌正式命名为Elsinoe mangiferae.属子囊菌亚门的多腔菌科,腔菌属。(1)形态:分生孢子盘褐色,有时呈分生孢子座形。分生孢子盘大小不一,产胞细胞瓶梗型。分生孢子圆柱形,有时微弯,无色到淡色,少数具油球,单胞或双胞,(3.0~10.0)μm(4.75)×(1.8~2.5)μm(2.0)。(2)特性:芒果疮痂病菌在几种重要的真菌培养基上,(如PDA、V~8,芒果煎汁琼脂等)菌落扩展都很慢,而且病菌形态在寄主上与纯培养中差别甚大。纯培养中不产生分生孢子盘与座,分生孢子均直接产生在菌丝体上,其形态较自然状态下纤细许多,个体间差异大。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28℃,PH值范围为3~9,最佳PH5,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连续黑光灯光照促进萌发;1%的葡萄糖液在28℃或33℃下明显增加了萌发率。

[侵染]病原菌通过病果、种苗、枝条进行异地传播。

[发生规律](1)枝梢、果实生长程度。病情消长与新梢、果实或花穗的生长幼嫩程度有密切关系,此病只能侵染为害枝梢、叶片、果实和花穗的幼嫩组织。当新梢萌发至梢长3.7厘米时,是发病初期;梢长3.7~7.8厘米时是发病盛期,梢长长于7.8厘米是发病末期。当枝梢处于幼嫩多汁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长快,病害发展速度快,当枝梢生长长度固定后,枝梢成熟老化,叶片转绿时,病情发展趋于终止。(2)候平均湿度。有关气象因子中,湿度是影响芒果疮痂病流行的关键因子。芒果疮痂病全年发生的高峰期是5,6,7月和12,1月,相对湿度较高。而在相对湿度较低的8~11月,发病亦较轻。(3)候平均温度。在福州,从1~12月的气温条件均能满足此病发生的需要。在1,2月低温季节和7,8月高温季节期间,此病均能发生,但低温和高温条件对此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的影响。4,5,6月的温暖天气有利疮痂病的发生,7,8,9月的高温和11月的低温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可发病。(4)候降雨量。就湿度有利病害发生而言,降雨量对芒果疮痂病的发生消长影响明显。降雨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影响芒果的痴病病情消长的关键因子是感病器官组织的幼嫩程度和相对一湿度。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当寄主组织在生长幼嫩期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长快,病害发展迅速。当寄主组织成熟或老化时,病害就几乎不继续发展,病情稳定。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其中湿度的影响尤为明显,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温度对病害的发生流行也有影响,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可发病。

[防治](1)植物检疫:痂病果极易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混淆;叶片与枝条上的症状易与芒果炭疽病混淆,但通过镜检均可区别。从病组织上分离病菌是最困难的,目前还没有找到选择性培养基,PDA较适合于分离培养,但应仔细观察,避免被其他杂菌所覆盖。严格限制从病区进口芒果和引种,入境后需经隔离检疫。(2)农业防治: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及过密枝梢,清除地面枯枝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以消除病源。(3)药剂防治:在新梢萌发后或圆锥花序抽出后开始喷药,每隔7~lO天再喷1次。每次梢期或开花期、果实生长期喷2~3次。药剂选用1∶1∶160倍波尔多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等。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