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梨软腐病

梨软腐病

简 介


英文名Pear Mucor fruit rot异名梨毛霉软腐病、梨毛霉烂果 梨软腐病零星发生。果实伤口多、贮藏期温度高时发生较重。

[为害症状]多始于果实梗洼、萼底及表皮的刺伤口,果实表面出现浅褐色至红褐色圆斑,后扩展成黑褐色不规则形软腐病斑。高温时5~6天内可使病果全部软腐。在0℃条件下,冷藏60天后,染病果实全部腐烂,还能引起再侵染。病部长出大量灰白色丝体和黑色小点。

[病原]病原为多种毛霉菌,主要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 Vull和梨形毛霉Mucor piriformis Fischer引起,均属接合菌亚门真菌。(1)匍枝根霉。匍匐菌丝爬行,弓状弯曲,无色。菌丝上不形成厚垣孢子。假根非常发达,根状褐色。孢囊梗直立,通常2~4根成束,较少单生或5~7根成束,不分枝,光滑或稍微粗糙,灰褐色至暗褐色,长500~3 500(1 500~3 000)μm,直径13~42(20~25)μ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老熟后黑色,直径50~360(100~200)μm。囊轴球形、近球形、钝圆锥形、卵形,壁光滑,灰褐色,直径50~200(70~120)μm。囊手大而明显,楔形。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多有棱角,条纹明显,灰色略带灰蓝色,(7.5~20)μm×(5.5~13)μm。接合孢子囊球形,有粗糙的突起,直径150~220μm。配囊柄对生,无色,无附属物。(2)梨形毛霉。菌丝高20~30mm,白色转黄色。孢囊梗很少分枝,直径30~50μm。孢子囊白色转深褐色,直径100~350μm,壁有刺,易溶解;囊轴无色,平滑,洋梨形、卵形,偶尔球形,高200~300μm。孢子无色,椭圆形,大小(5~13)μm×(4~8)μm;有厚垣孢子,但接合孢子囊未发现。

[侵染]病原在2厘米土层中或落果等有机物中越冬。果实采收后1~2个月菌源数量增加,进入冬季明显减少,通过接触,或动物携带,以及雨水溅射传播,并可随病果转运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发生规律]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情迅速发展。

[防治](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果,保持果园、果窖清洁,采收、贮运过程中减少果实的伤口。落果要单独存放,不能与采摘的健果放在一起。不要在湿度大或阴雨天采摘果实。用纸单果包装,以减少二次侵染。(2)贮藏。贮藏窖控制在低氧条件下,较常温或低温贮藏发病轻。必要时可用杀菌剂处理,具体方法参见梨牛眼烂果病。(3)化学防治:必要时可用杀菌剂处理,采收前1个月开始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尤其是晚春早夏降雨时喷药,效果更明显。梨果入窖前用45%特克多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浸泡10分钟。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