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异名尖眼菌蚊 闽菇迟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 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又称尖眼菌蚊。是一种发生频繁、寄主广泛、食性杂的害虫,可为害蘑菇、平菇、香菇、茶树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等多种食用菌,显著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为害症状]以幼虫在培养料表面取食,使之成为不适合食用菌生长的湿粘物。可把菌丝咬断吃光,使料面发黑,成松散米糠状。小菇蕾被害后,枯萎死亡。在子实体上,幼虫往往从接近料面的菌柄基部开始蛀入,先在基部的菌柄内部蛀食,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幼虫逐渐长大,继续沿菌柄向上钻蛀为害。受害轻者每朵菇有虫3~5头,菌柄内出现隧道,受害重者,每朵菇有虫300~400头,可把整个菌柄内部蛀空。菌柄外面留下许多针眼大小的虫孔。幼虫还可以继续为害菌褶、菌盖。有时成虫在菌盖上产卵,幼虫向下蛀食,被害子实体不能继续发育。 [发生规律] 闽菇迟眼蕈蚊喜在畜粪、垃圾、腐殖质和潮湿的菜园及花盆上繁殖,主要以幼虫为害蘑菇、平菇等多种食用菌,一般质地松软、柔嫩的品种受害较重。在温度14~17℃,湿度70~85%的环境下,卵期为5~6天,幼虫期16~18天。在福州地区闽菇迟眼蕈蚊一般自9月下旬到翌年3月初,多聚集在野外潮湿的菜园地和花盆上,一般一个生活周期为30~35天。 [形态]雄成虫体长2.7~3.2mm,暗褐色,头部色较深。复眼大,肾圆形,有眼毛,眼桥小,眼面3排。触角褐色,长1.2~1.3mm,第四鞭节长是宽的1.6倍。下颚须基节较粗,有感觉窝,有毛7根,中节较短,毛7根,端节细长毛8根。胸部黑褐色,翅淡烟色,长1.8~2.2mm、宽0.8~0.9mm,前缘脉C伸达脉Rs至M1+2间的2/3,C脉上有双排大毛,径脉R、 R1、Rs上均具有一排大毛。平衡棒淡黄色,有斜列小毛。足的基节和腿节污黄色,转节黄褐色,胫节和跗节暗褐色,前足基节长0.4mm,腿节与胫节各长0.6mm,跗节长0.7mm,胫节的胫梳一排,梳6根,爪有齿2个。腹部暗褐色,尾器基节宽大,基毛小而密,中毛分开不连接,端节小,末端较细,内弯,有3根粗刺。雌虫较大,体长3.4~3.6mm,触角较雄虫短,长1mm,翅长2.8mm,宽1mm,腹部粗大,端部细长,阴道叉褐色,细长略弯,叉柄斜突,尾须粗短,端部圆。卵长圆形,初期为乳白色,渐渐变褐。幼虫蛆形,乳白色,头部黑色,有一较硬头壳,头部后端几乎与前胸等宽,胸腹部共13节。腹部最末一节常向外突出呈泡状。初孵幼虫体长0.6mm左右,老熟后长8.5mm。蛹长3~3.5mm,初期乳白色,两天后复眼为浅褐色,3天后呈黑色。在薄茧内化蛹。 [习性]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成虫羽化4~5小时后交尾。雌虫交尾后,翌日产卵于土缝或培养料中,每处产卵可达40~219粒,雌虫一生产卵量为300多粒。成虫寿命3~4天,长者为7~9天。在飞行转移时可携带病原菌及螨类。幼虫5龄,有群居和爬行时吐丝的习性。老熟幼虫爬行至土缝或料表面吐丝作茧。化蛹于薄茧内,预蛹期1~2天,蛹体变黑后在薄茧内不断摇动,离开薄茧到土表羽化。蛹期5~6天。 [防治](1)栽培。菇房的门窗和通气孔装纱门、纱窗,防治成虫飞入菇房再培养料或原基处产卵繁殖,减少虫源。人工捕捉。中华新覃蚊有群居习性,因成虫和幼虫比较大,所以采菇后清理料面时应注意捕捉幼虫。成虫有趋光性,常常飞到菇房窗上或灯光附近停息或交尾,可用蝇拍扑打。(2)药剂。发生严重时,喷洒敌百虫1 000倍液,对幼虫的致死率为100%,而对蛹为90%,500倍的敌百虫液对幼虫和蛹的致死率均达100%。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