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菜豆灰霉病

菜豆灰霉病

简 介

英文名Bean gray mold 灰霉病是菜豆的一种常见病害,是保护地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蔓、叶片、花和豆荚。(1)苗期。子叶水渍状下垂,边缘产生白色霉层。(2)叶片。往往是发病的花落到叶片上,引起发病。病斑为较大,湿腐,有轮纹斑,病斑上生有灰色霉层,后期易破裂。(2)根茎。保护地栽培根茎处产生云纹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淡棕色到浅黄色,湿度大时,上生有灰色毛霉层。有的病原从茎蔓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呈水渍状凹陷,甚至萎蔫。(3)豆荚。败落的花先初侵染,后扩展到豆荚,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病原]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聚生,无色,单胞,大小(3.2~12.8)μm×(3.2~9.6)μm。孢子梗浅棕色,多隔,大小(896~1088)μm×(16~20.8)μm。(2)特性。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番茄、辣椒、菜豆等多种蔬菜。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可以在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不断产出致病孢子侵染植株。条件不适时病原以菌核在田间较长时间存活。当条件适宜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为害。(2)传播特点。病原可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

[发生规律]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在气温20℃、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重。重茬栽培,保护地通风不良,浇水过多易发病。病果、病叶、病卷须以及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

[防治](1)农业防治。与十字花科、百合科蔬菜或大田农作物实行2~3年轮作。用无病原的新苗床或大田育苗,培育无病壮苗。保护地栽培,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早晨要先放风,降低湿度,然后闭棚增温,下午放风降低湿度,把湿度降到75%以下,防止夜晚叶片结露。应在晴天早上浇水,浇后立即闭棚,使温度升到30~35℃,再通风降湿。发现病株、病叶、病荚,及时清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2)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喷施生物农药2%农抗BO-10200倍液,隔4~5天喷1次,连续3~4次。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每公顷用3.3%特克多(噻菌灵)烟剂3750g,傍晚进行密闭烟熏,隔7天熏1次,共熏治3~4次。露地栽培,可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5%特克多悬浮剂 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剂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9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