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菜豆菌核病

菜豆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Bean Sclerotinia blight 菌核病是菜豆的一种普通病害。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或南方露地菜豆上。是老菜区和保护地菜豆的主要病害。

[为害症状]为害茎、叶片和豆荚。多始于近地面茎基部或第1分枝处,发病部位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为灰白色,皮层组织发干崩裂,呈纤维状。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浸状,渐长生白色毛状物,湿度大时在茎的病组织中腔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菌核。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3~15mm,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μm×(5~10)μm。(2)特性。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菜豆、十字花科、葫芦科、茄果科,以及芹菜、莴苣等多种蔬菜。

[侵染]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菌核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时菌核只能存活1个月,而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以上。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随风传播。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发病在开花后发生,病原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

[发生规律]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宜温度5~20℃,最适温度为15℃。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形成的子囊需要有连续10天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长生。

[防治](1)种子消毒。当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时,在播种前用10%盐水浸种,洗去菌核和病残体后,再用清水冲洗播种。(2)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收获后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cm以下的土层中,能遏制菌核的萌发。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体。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湿度,通过控湿、保温、通风等生态防治措施,达到防病目的。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3)化学防治。播种前3周,用40%福尔马林25~30ml/m?,加水2~4L处理土壤,用塑料膜覆盖4~5天后晾2周后再播种。开花后喷施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3~4次。重点喷淋花器和老叶。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