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Co可湿性粉剂ea rust 锈病是为害豇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以中南和西南地区为害严重,夏秋季高温多雨病害易于流行。流行季节病田中病株率可超过90%。病情轻对产量影响不大,发病重时减产达30%以上。 [为害症状] (1)叶片。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4mm,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最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2)叶脉、叶柄及蔓茎。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病原] 病原为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属担子菌亚门真菌。(1)形态。夏孢子椭圆形,黄褐色,单胞,表面具细刺,大小(21.1~31.7)μm×(18.7~24.3)μm。冬孢子球形,褐色,单胞,大小(26.4~33.6)μm×(21.8~27.4)μm。(2)特性。气温23℃,相对湿度90%,潜育期8~9天。(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豇豆、菜豆、蚕豆、豌豆等蔬菜。 [侵染] 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生规律]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21~32℃时适宜发病,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农业防治: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整枝,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