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rust 锈病是毛豆的重要病害。减产10%~30%,重病田块和重发年份,损失可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发生。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1)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病原夏孢子),引起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2)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病原]病原为豆薯层锈菌 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属担子菌亚门真菌。(1)形态。夏孢子堆为棕褐色,生在表皮下,梨形或卵圆形,内有侧丝,基部联合,顶端有孔。夏孢子堆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夏孢子。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刺突,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μm×(14.4~25.6)μm。冬孢子堆埋没于寄主组织内,在夏孢子堆附近散生或群生,深褐色,冬孢子2~7层栅状排列于其中。冬孢子淡黄褐色至淡褐色,长柱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大小(13~25)μm×(8~12)μm。最上层孢子顶壁常变厚。虽然有诱发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子或担子孢子的报道,但未见在自然条件下产生,而且担孢子作用不明。1个担子形成1~3个担子梗,顶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2)特性。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夏孢子萌发温限8~28℃,最适温度24℃左右;夏孢子夏孢子在22~27℃侵入寄主,需6~7天完成1代循环;潜育期长短随温度而异,在15℃需13天,20℃为7~8天,22~30℃为6天。叶片在保湿与干燥相交替各12~24小时,重复3~5次,即能诱发出冬孢子堆。(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毛豆、其他豆科作物,现已知有33属67种。我国目前已报道的有6属11种。 [侵染]大豆锈病属半循环型,病原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以夏孢子侵染大豆和其他寄主植物,或在夏大豆和秋大豆上循环侵染。在浙、闽一带,秋大豆锈病在9月下旬先在夏大豆上发生,待秋大豆花期以后相继发病。病斑先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经一段潜育期后产生孢子堆,大量的孢子堆很块飞散传播,引起再侵染,约15~20天,即全面暴发为害。 [发生规律]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防治](1)农业防治:实行倒茬轮作。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或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