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毛豆灰斑病

毛豆灰斑病

简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Cercospora leaf spot异名毛豆蛙眼病,毛豆褐斑病,毛豆斑点病 发生较为普遍,有些田块因病而无法用于加工的豆荚占20%~30%,重病田达到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为害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可染病。(1)幼苗:子叶上出现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的红褐色病斑,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苗。(2)成株:叶片、茎杆、豆荚、籽粒也可发病。叶片上病斑初期为红褐色小点,圆形,直径为2~4毫米,以后扩展成圆形,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潮湿天气,背生灰色霉层,后期病斑相互合并成不规则状,干燥可导致中央开裂。茎秆病斑初期为红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棱形,中央灰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相互合并甚至包围整个茎秆。豆荚上病斑初期也为红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为圆形,中央褐色,边缘深褐色,后期合并成不规则状。籽粒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

[病原]病原为大豆尾孢 Cercospora sojina Hara.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大小(24~108)μm×(3~9)μm。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2)寄主。病原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

[侵染]病原以菌丝体在毛豆种子和病残体中过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幼苗,造成幼苗染病。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随着气温回升及再侵染的不断进行,至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后,灰斑病即大面积流行。

[发生规律]秋季种植毛豆,在发生灰斑病的田块留种,后期豆籽染病即造成种子带病。

[防治](1)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4%进行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水旱轮作,避免连作。及时深翻,将地表残株、落叶、荚皮深埋土中。合理密植,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生长期间雨水较多,应及时排涝防渍,降低田间湿度。整畦时,每公顷施石灰600~750kg,既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又有土壤消毒的作用。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残体。(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发病田在结荚前后,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公顷用药液量750~900升。病情较重时,每隔10~15天喷1次,注意农药轮换使用。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