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bacterial pustule异名毛豆细菌性叶烧病 毛豆细菌斑疹病是毛豆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以南方发生较重。引起早期落叶,对产量和质量有明显影响。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豆荚,也可为害叶柄和茎。(1)叶片。病斑浅绿色小点,渐发展红褐色多角形斑,大小为1~2mm,病斑不断扩大,形成小疱状干枯病斑,表皮破裂,边缘无黄晕。隆起的疤斑是该病害鉴别标志之一。严重时大量病斑汇合,组织变褐枯死,似火烧状。(2)豆荚。病斑初为点状,圆形,红褐色,后为黑褐色,稍隆起。斑疹病与斑点病症状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斑疹病的病斑初期不呈水渍状,并且中央常有一凸起的小疹,病斑周围也没有黄色晕圈。 [病原]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 spv. glycines (Nakano)dye.属细菌。(1)形态。菌体杆状,大小(1.3~1.5)μm×(0.6~0.7)μm,无荚膜,无芽孢,极生单鞭毛。(2)特性。病原发育适温25~32℃,最高38℃,最低10℃。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在病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2)传播特点。病原在田间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生较多。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 [防治](1)种子消毒。精选无病种子。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30分钟。还可以使用1.05%次氯酸钠浸20~40分钟或硫酸链霉素200mg/kg浸2小时,然后经水洗30分钟。(2)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深翻,以减少菌源。(2)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 8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