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black spot异名毛豆茎黑点病 毛豆黑点病分布于东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云南等省。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荚和叶柄。(1)茎杆。初在茎基及下部分枝上出现灰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渐变为略凹陷的红褐色条维,后变为灰白色,长条形或椭圆形,严重时扩致至全茎,上生成行排列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较其他病原的黑点为大。(2)豆荚。初生近圆形褐色斑,后变灰白色干枯而死,其上也生小黑点。病荚中密生白色菌丝。(3)籽粒。表面密生白色菌丝,豆粒呈苍白色萎缩僵化,失去发芽能力。 [病原]病原为大豆拟茎点霉Phomopsis sojae Lehma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菜豆间座壳毛豆变种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sojae (Lehman)Wehm.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大小198~300μm。器壁黑褐色,膜质。分生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瓶状,较简单,无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2种。α型分生孢子无色梭形,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发生较普遍。子囊壳球状,底略平,具长而末端尖细的喙。在越冬后的病茎上形成。子囊长棒状,子囊孢子释放前子囊溶化成粘液。子囊孢子梭形,双细胞,无色。(2)特性。寒冷干燥条件下,菌丝可在种子中存活2年之久。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种子内越冬而成为的初侵染源。第2年在越冬残体或当年脱落的叶柄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初夏在越冬的茎上产生子囊壳。病原侵入寄主后,只在侵染点处直径2cm范围内生长,待寄主衰老时才逐渐扩展。多数发病的种子是在黄荚期受侵染引起的。 [发生规律]毛豆生长后期多雨、高温则发病重。干湿交替天气促使荚衰老、开裂,利于病原侵染,发病重。感发病毒或缺钾可加速种子腐烂。延迟收获也可加重病情。 [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可湿性粉剂福美双或50%可湿性粉剂拌种双拌种,减少因种子带菌而引起的苗期病害。(2)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重病田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及时收割,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进行深耕。(3)化学防治。生长后期温暖潮湿时,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药保护。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