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西葫芦菌核病

西葫芦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Vegetable marrow Sclerotinia fruit rot

[为害症状]果实发病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果实软化,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散生鼠粪状黑色菌核。茎蔓发病初呈水浸状,病部变褐,后也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叶、茎蔓枯死。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①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②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3~15mm,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③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④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μm×(5~10)μm。(2)特性: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侵染]病原以菌核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病菌对水分要求较高,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发病和流行。(2)栽培因素:连作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

[防治](1)农业防治:①最好实行是水旱轮作,病田在夏季灌水浸泡半个月。②收获后及时深翻。③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④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⑤采取高畦覆膜栽培技术,实行膜下灌水。⑥在果实膨大前,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老叶黄叶,并且带出田外,集中处理。(2)物理防治: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3)药剂防治:棚室栽培出现子囊盘时,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 3.75kg/hm?熏1夜,隔8~10天左右熏1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剂 15kg/hm?,③开花盛期和发病始期,利用晴好天气,及时喷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喷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隔7~8天喷药喷1次,连续喷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