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马铃薯瓢虫

马铃薯瓢虫

简 介

英文名twenty-eight-spotted ladybird,Potato lady beetle异名二十八星瓢虫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属鞘翅目,瓢虫科。各地都有发生,以北方地区发生重。为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蔬菜。为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福建、云南,西向由陕西、甘肃折入四川、云南,东接国境线,长江以北比较常见,黄河以北尤多。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武汉4代。(2)越冬。成虫在发生地附近背风向阳、冬季较暖、湿度适中的石缝、树洞、杂草灌木根际、墙缝、屋檐土中等处群集越冬。(3)发生时期。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3)发生因素。越冬基数和死亡率是决定第1代大发生的基础。马铃薯瓢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温。28℃以上即使孵化也不能发育至成虫。马铃薯瓢虫成虫如不取食马铃薯,便不能正常繁殖和发育,幼虫不取食马铃薯,发育亦不正常。

[形态](1)成虫。体长为6.6~8.3mm,体瓢形拱起,体背黄褐至红褐色,被黄灰色细毛,黑斑上的毛为黑色。头部无斑或中央有2个相连的黑斑,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前缘凹入而两角突出,有7个黑色斑点,一般中央前方的2个黑点相互连合,或于其后方的一个黑点连合而成中央的黑斑,两侧各有2个黑点,或两黑点相连而成侧斑;有些个体黑斑扩大相连而成一个大斑,占前胸背板的大部分,只留浅色的前缘及外缘。两鞘翅会合处的黑斑有1对或2对相接触。雌性第5腹板后缘平截,第6腹板中央纵裂,雄性第5腹板后缘稍凹入,第6腹板后缘有圆形凹入。(2)卵。卵纺锤形,长约1.3mm。初产时鲜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常20~30粒排在叶片背面。(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7.5mm左右,宽约3mm,纺锤形。胸、腹部中央膨大,头呈淡黄色,口器及单眼均为黑色。体被黑色分枝刺状突起。刚孵幼虫淡黄色,以后体表呈黑斑。(4)蛹。蛹长7mm,宽5mm。黄白色,呈扁平椭圆形,全体被棕色细毛,老熟时可显黑色斑纹,腹面平坦;末端为幼虫蜕皮所包。

[习性](1)成虫。成虫产卵于叶片的背面。越冬成虫寿命较长,雄虫为276~350天,雌虫为239~349天。成虫有明显的假死性,一遇惊扰即假死落地,并可分泌黄色黏液。早晚静止,白天活动,常以中午前后,当气温25℃左右时,最适其飞翔活动,早晚则停栖叶背。(2)幼虫。初孵幼虫群集叶背6~7个小时静止不动,以后开始为害,2龄以后开始分散,3~4龄食量逐增,4龄食量最大。幼虫大部分在叶背停栖,取食叶肉,不甚活动。

[防治](1)农业防治。利用成虫越冬时群居的习性,查清越冬场所,可大批消灭越冬成虫。利用成虫、幼虫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摘除卵块。(2)化学防治。成虫迁移、幼虫未分散前和孵化盛期防治。3.5%锐丹乳油 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成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击倒性强,持效期长,药效可达14天以上,每公顷用药量450~600ml,每公顷用药液量600kg。或每公顷用10%氯氰菊酯乳油 450~750ml,对水300~750升喷雾,或用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 300~600ml对水300~750升喷雾,或用5%抑太保乳油 450~900ml对水600~750升喷雾。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