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莴笋霜霉病

莴笋霜霉病

英文名Stem-cating lettuce frost mould disease   莴笋霜霉病是莴笋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多雨地区发生重。危害严重。

[为害症状]幼苗到成株都能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下部老叶先发病,病斑淡黄色,近圆形,受到叶脉限制,多发展为三角形。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的背面产生白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发病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发黄枯死。一般天气干旱时病叶枯萎,潮湿时腐烂。

[病原]病原为莴苣盘梗霉菌Bremia lactucae Regel,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形态。孢囊梗从气孔伸出,无色,单生或束生,有4~6次分枝。孢囊梗顶端成小碟状,大小3.0~5.0μm。孢子囊无色,椭圆形,单胞,大小(14.28~19.9)μm×(14.28~25.7)μm。(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结球莴苣、莴笋、菊苣、生菜等和几种野生菊科植物。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在秋莴笋上或土壤中越冬,还可在一些多年生菊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原在气温高的地区病原无明显越冬现象。(2)传播特点。病原主要由风传播,其次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

[发生规律]气温在15~17℃,多雾多雨时发病最重。温度降低则发病较少。在阴雨连绵的春末或秋季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1)农业防治。实行2~3年轮作,可与豆科、百合科、茄科蔬菜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凡植株带紫红或深绿色的品种表现抗病,如红皮莴笋、尖叶子、青麻叶莴笋较抗病。合理密植,增加中耕次数,降低田间湿度;实行沟灌,避免漫灌;加强排水,避免田间积水或过湿。分苗和定植时发现病株要淘汰,带出田外深埋;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化学防治:①初期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右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噁霜?锰锌)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隔7天 喷7~10天 次,连续防治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