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Stem-cating lettuce Sclerotinia disease 菌核病是莴笋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及南方沿海各省比较严重,重病者可成片枯死或腐烂。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地栽培的发展,为害明显加重。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莴苣地上茎部和叶片上,以春季莴苣生长中后期发病为主。(1)叶片。先从中部的叶片发病。刚开始在叶尖呈现水浸状褪绿斑点,后逐步向下扩展,病叶逐渐软腐。由于莴苣生长中后期,叶片已比较紧凑,病叶软腐后搭在下面的叶片上,从而迅速感染其他叶片。(2)茎部。病斑扩大侵入茎部后,最先呈现不规则圆斑,稍凹陷,逐渐发展到环茎腐烂,导致整个植株烂掉。在潮湿时病叶上产生棉絮状的菌丝体,特别是靠近茎基部处的叶片表现明显,后期菌丝体交织成白色颗粒,白色颗粒逐渐变成不规则的鼠粪状菌核。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具柄,初呈乳白色小芽状,后展开成盘状,褐色或暗褐色。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4)μm×(3~6)μm。(2)特性。菌核在吸足水分后,在温度5~20℃下均可萌发,15℃最适。(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莴苣、白菜、萝卜、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黄瓜、菜豆、胡萝卜等。 [侵染]病原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菌核萌发后,借气流传播蔓延。初侵染系由子囊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衰老的或局部坏死的组织上侵入。当病原获得更强的侵染能力后,直接侵害健康茎叶。病健叶经接触菌丝即传病。 [发生规律]相对湿度高于85%时,病害发生重。湿度低于70%,病害明显减轻。春秋天气温暖、多雨、湿度大有利于发病。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偏施氮肥,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百合蔬菜轮作3年上;不能实行轮作可以利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土壤消毒。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在子囊盛期中耕,有杀灭病原作用。清除病残株及下部病叶。收获后进行1次深耕,使多数菌核埋在6cm土层以下。(2)化学防治:定植后发病前可用3.5%烟剂噻菌特进行烟熏,每亩用250g,傍晚进行,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定植前几天喷20%三唑酮乳油 4 000~5 000倍液,或定植后发病前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或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