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莴笋褐腐病

莴笋褐腐病

简 介

英文名Stem-cating lettuce brown rot 褐腐病是莴笋的一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以露地栽培发病较重,可以造成较大的损失。

[为害症状]生长的中后期发生。发病始于植株下部的茎基部,发病组织呈黄褐色,水渍状,后茎基部腐烂,植株萎蔫死亡。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侵染循环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借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和存活。土壤中的菌丝不休眠,营腐生生活。(2)传播特点。在田间病原的传播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菌丝侵染。

[发生规律]早病原菌丝生长适应的范围较广,当土壤湿度在20%~60%时。土壤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过高过低的土温、黏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病害发生。

[防治](1)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4%的40%可湿性粉剂拌种双,或50%百菌灵可湿性粉剂 拌种。(2)农业防治。用充分分腐熟的有机肥。采收期最好是设法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夏秋季种植,采用遮阳网遮荫降温。(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 2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结合防治细菌性病害,还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喷雾,隔10~15天喷1次,根据病情防治1~3次。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每亩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用1kg,隔7~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