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蕹菜白锈病

蕹菜白锈病

简 介

英文名Waterspinach white rust 白锈病是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年份减产15%左右,发病严重时减产40%~60%,影响商品外观和食用价值。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也为害根。(1)叶片。叶片正面产生黄色疱斑,叶背对应着生白色隆起状疱斑。最初叶面出现淡黄绿至黄色斑点,病斑渐扩大,逐渐变为褐色;叶背面对应着生白色隆起状疱斑,近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有时连接成较大的疱斑,后期疱斑破裂散出白色孢子囊。叶片受害严重时病斑密集,病叶出现皱缩畸形,叶片脱落。(2)茎部。旋花白锈菌引起的白锈病,可以为害茎部,形成畸形肿瘤,内含大量卵孢子。病茎上部叶片停止生长,严重影响产量。

[病原]病原为蕹菜白锈菌Albugo ipomoeae aquaticae Saw和旋花白锈菌Albugo ipomoeae-panduranae (Schw.)Swingl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1)蕹菜白锈菌。孢子囊梗无色,棍棒状,不分枝,大小(35~62.5)μm×(15~25)μm。孢子囊无色,椭圆形至扁椭圆形,串生,大小(15.9~25.0)μm×(12.5~22.1)μm。(2)旋花白锈菌。孢囊梗棍棒状,顶部较大,楔足明显,大小(20~78)μm×(8~27)μm。孢子囊短圆筒形或近球形,无色,中央膜稍厚,大小(12.5~24.3)μm×(12.5~21.6)μm;卵孢子淡黄色至暗褐色,平滑或成熟时外壁具瘤状突起,大小(35~51.4)μm×(31.3~42.7)μm,藏卵器无色,散生或群生,大小(46~61)μm×(41~52)μm。(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旋花科蔬菜。

[侵染]病原落到土壤中越冬。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萌发,借助气流飘移到叶片上,并侵染而引起发病,可重复侵染蕹菜,引起病害流行。

[发生规律]温暖潮湿有利发病。在气温23~27℃,连阴雨湿度大发病重。叶片纤弱幼嫩阶段易被侵染。当播种过密而植株徒长纤弱,偏施氮肥,浇水过多又不匀,连作时易发病。

[防治](1)种子消毒。种子用150~200倍磷酸二氢钾液浸种6~8小时,再用干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拌种剂拌种。(2)农业防治。病原仅局限于侵染旋花科蔬菜,隔年轮作可大大减少土中的卵孢子数量。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开沟排水,田间不能积水,降低湿度。植株过密应及时疏株,以利通风降湿,大棚栽培还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浇水应安排在晴天上午进行。施足基肥,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3)化学防治。出现零星病株时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 800倍液,或10%世高颗粒剂 1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 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