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大蒜白腐病

大蒜白腐病

英文名Garlic white rot  大蒜菌核病 白腐病是大蒜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西北地区发生重。

[为害症状]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病。大蒜萌发期,带菌蒜种在表皮下形成黑色菌核,严重的直接导致蒜种不发芽或生根不良,随后蒜种表面呈水渍状凹陷,软化腐烂,表面形成白色菌丝和球形菌核。大蒜幼苗返青期受侵染的植株叶片发黄,长势极弱,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植株在田间极易拔出,其根部已软化腐烂,根以及腐烂的鳞茎表面附有大量白色菌丝和黑色球形菌核,受害严重的植株很快枯死,造成田间缺苗。进入蒜薹生长期,蒜薹、蒜瓣已开始分化,随着田间植株抗病能力的增强以及气温升高,不再出现大量死苗,但受侵染植株长势较弱,生长不良。大蒜收获后贮藏期间,带菌蒜瓣上的病原以菌丝形态潜伏,少数在蒜瓣表面形成浅褐色凹斑。

[病原]病原为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5~7天就可形成小菌核。菌核为黑色,球形或扁球形,表面光滑,大小(0.29~1.36)μm×(0.25~0.99)μm,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菌丝。菌核在10~20℃下易于形成,萌发适宜温度为7~24℃。菌核抗逆存活能力较强,干燥情况下存放一年,条件适宜仍可萌发,在土壤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2)特性。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呈白色,绒毛状,较为稀疏。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2~19℃,6℃或25℃生长均受到抑制,30℃以上停止生长。(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大蒜、大葱、洋葱和韭菜。

[侵染](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地面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发病。地温12.5℃左右,适合于白腐病原核的形成和菌丝生长,潜伏于蒜种上的菌丝很快显症,在蒜种表面形成黑色球形菌核。第2年3月下旬正值大蒜幼苗返青期,开始浇头水,此时植株抗病能力较弱,而5~20cm地温平均7~8℃,又正适合于白腐病原核萌发侵染和菌丝的生长,土壤中菌核随流水迅速萌发在田间不断形成再侵染,危害植株造成田间大量死苗;4月中下旬达到死苗高峰期,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地温的升高以及植株抗病能力的增强,田间为害减轻,逐渐不再死苗

[发生规律]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的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给蒜拌种时应严格控制药量,药量过大会抑制大蒜根的萌发和生长。(2)农业防治。实行轮作3~4年以上,或于水田轮作最好切忌连作。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灌淋根茎。或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 000倍液。隔10天灌1次,连续1~2次。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雾,其中以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效果好。另外,对外观无病斑症状的蒜种在17~18℃条件下保湿培养5~7天,可使外观不显症的带菌蒜种表现出病状,进行有效地剔除。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