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韭菜迟眼蕈蚊

韭菜迟眼蕈蚊

英文名Bradysia odoriphaga  异名黄脚蕈蚊、韭蛆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双翅目,眼蕈蚊科。北方保护地韭菜受害最重,其次为大蒜、洋葱、瓜类和莴苣;可造成韭菜产量损失30%~80%,蒜田经济损失超过30%,是造成目前韭菜减产和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害百合科、菊科、藜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伞形科等7科30多种蔬菜。北方各省区,以及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

[为害症状]幼虫隐蔽式群居生活,在韭菜下部的鳞茎和柔嫩茎部蛀食为害,可造成缺苗断垄或成片死亡。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华北年发生4~6代,杭州9代,在保护地和菇房可周年发生。(2)越冬。多以幼虫在韭菜根茎、鳞茎及根部周围土中群集越冬(3)发生时期。南方越冬幼虫第2年2月下旬开始化蛹,3月中旬为羽化高峰;北方3月中、下旬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达羽化高峰,4~6月、9月下旬至11月虫量多,露地呈春秋季2个为害高峰。(4)环境因素。7~8月份因幼虫不耐高温干旱,致虫量骤减。

[形态]雄成虫体长3.3~4.8mm,黑褐色,头部小,复眼很大,被微毛,在头顶由眼桥将一对复眼相连,眼桥的宽度为2~3个小眼面;单眼3个;触角长约2mm,黑褐色,被毛,共16节,基部二节粗大,鞭节第四节长是宽的2.4倍左右,每节的顶部有细颈,下颚须3节;腹部粗壮,足细长,褐色,前足胫节端部有1根长距,中、后足胫端有2根距,前足胫端有1列横排的胫梳。翅烟色,前翅2.25~3.25mm、宽1~1.75mm,脉褐色。腹部背板和腹板均为深褐色,腹端宽大,尾器的顶端弯突,有6根刺。雌虫体长4~5mm,一般特征与雄虫相似,但触角较短且细,长约1.5mm。腹部中段粗大,向端部细而尖,腹端有一分叉的尾须,腹面有阴道叉。卵乳白色,椭圆形,长0.28mm、宽0.17mm。近孵化时变白色透明,有一明显的黑点,为幼虫的头壳。幼虫乳白色,头黑亮,共12节,老熟时体长5~5.5mm。蛹为裸蛹,雄蛹长2.3mm、雌蛹长3.1mm。初化的蛹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羽化前变深褐色。幼虫喜食腐殖质,喜潮湿环境,有时在菌料表面爬行。老熟幼虫在料快缝隙中化蛹,蛹期2~6天。

[习性]成虫不取食,喜腐殖质,有趋光性,但喜在阴湿弱光环境下活动。上午最为活跃,同时也是交尾高峰,夜间不活动。新鲜韭菜植株、大蒜乙醇提取物、大蒜素及多硫化钙对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防治](1)农业防治。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当发生蛆害时避免用粪稀和硝酸铵作追肥。春秋季幼虫发生时,连续浇水2~3天,每天淹没畦面,杀灭根蛆。利用未腐熟粪肥或腐烂发霉的蒜辫,捣碎后加入少量杀虫剂或用糖醋液来诱杀成虫。地面覆盖细沙和草木灰或用竹签剔开韭菜根际土壤,造成干燥环境,降低幼虫成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从而减轻为害。在冬季扣膜扒土晾根,既可打破休眠,又冻杀根蛆。(2)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在韭菜田或温室内设置普通日光灯,灯下挖一坑,坑内储水或放一装有水的水盆,可以诱杀韭蛆成虫。(3)化学防治。防治成虫每亩用50%敌敌畏乳油 400g拌入15kg细砂内,充分拌匀后于上午11时前顺垄撒施,施药时要闭棚,2小时后通风。或在成虫羽化盛期喷40%辛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 1 000~1 500倍。隔10天喷1次,连喷2~4次。灌根法防治幼虫,每亩施药量为40%辛硫磷乳油 50~100ml,48%毒死蜱乳油 250~500ml,20%辛硫磷?毒死蜱乳油 400~600ml。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