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橙瘿蚊

桑橙瘿蚊

简 介

英文名 桑橙瘿蚊学名Diplosis mori Yokoyma,属双翅目、瘿蚊科,是蚕桑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一般使秋叶减产28%~50%,严重时可达60%以上。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国外分布于日本。

[为害症状]以幼虫寄生在顶芽幼叶间,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腐烂脱落,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叶质硬化变劣,导致桑叶减产并间接影响家蚕产茧量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山东、安徽5代,浙江临安一年发生5~6代,长江以南地区年发生6~7代。(2)越冬及虫源: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下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桑瘿蚊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发生严重,高温干旱的年份为害比较轻②栽培因素土壤潮湿和疏松通气有利桑橙瘿蚊的生长发育多发生于壤土和沙质壤土的桑园,沙土和黏土桑园很少发生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的桑园为害严重密植桑园容易发生为害,间作桑园、草生栽培桑园为害重。

[形态](1)成虫:橙黄色,头球形,腹眼大、球状、黑色体长1.9~2.2mm,展翅410mm左右,雄比雌稍小触角念珠状、14节,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胸背中央有2条暗褐色纵带,前翅发达、匙形、透明、略带淡黄色,缘毛长,翅面着生黑色细毛,近翅基处淡暗灰色,具金属闪光的阔横带,翅尖缘处还有一阔横带,但不明显,具淡褐色纵脉3条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黄褐色足细长,基节短而粗,转节球状,腿节暗色,近基部着生4刺及长毛,胫节淡黄色,与前节同大,跗节暗色、5节,末节具2个黑爪,各节密生短毛雌成虫腹部肥胖,末端着生产卵器,由2节组成,第2节分成2瓣状雄虫腹部细瘦,末端交配器2节组成,呈钳形。(2)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长0.1~0.15mm,宽0.08~0.10mm,初产卵无色透明,孵化前转淡橙黄色,红色眼点明显。(3)幼虫:初孵化幼虫无色透明,逐渐转乳白色,取食后中部呈天蓝色,随着龄期增加,体色逐步加深,老熟时呈浅黄色,纺锤形成长幼虫体长2mm左右,由13节组成,末端略凹,具4个突起老熟幼虫弹跳落地,潜入土中,吐丝结成薄茧,幼虫卷曲成“C”字形藏于其中,即为囊包体,或称休眠体干燥时呈土黄色,吸水后膨大有弹性、污白色,可见囊体内的幼虫胸骨片明显可见,分叉长、深而宽。(4)预蛹:老熟幼虫头部缩到第1胸节内,体形粗短,3个胸节连成一体,近似圆形,分界不明显,胸骨片明显,眼点分离、不明显,体色乳白触角、翅芽、足在体内开始形成。(5)蛹:蛹扁平椭圆形,长约2.0mm,淡橙黄色,后转橙黄色,裸露或外包茧囊头的前面有1对前毛,前胸背面有1对黑褐色呼吸管,3对胸足并列伸出翅芽外,端部几乎齐平腹部各节有小突起,上面生有小刺毛 生活习性 [习性](1)成虫:成虫大多在傍晚羽化,羽化后当日交配,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飞翔力弱,畏强光白天多隐藏在桑叶背面或杂草间,傍晚飞翔交尾,产卵于桑枝条顶芽将开叶的幼叶叶背内,或第1~2叶的叶背,每处2、3粒,每虫产卵30粒左右。(2)幼虫:孵化幼虫次日钻入嫩芽吸食叶汁为害桑芽如1个芽内仅1、2头虫为害,桑芽仍能生长,但长出变形的虫口叶,若1个芽中寄生3头以上幼虫时,桑芽受害过重而弯曲变形,色转黄褐,直至发黑腐烂、脱落,致使桑树枝条封顶幼虫具背光趋湿性,在水中能存活3~4天幼虫成熟时,拱出桑芽,由胸骨片固定,弓身弹跳入土,潜伏在离地面15cm以内的表土中,以6~10cm的表土层为多钻入土中,吐丝结成近似沙粒状的薄茧,幼虫卷曲成“C”字形藏于其中,即囊包体

[防治](1)农业防治。桑园冬季深翻,暴晒虫蛹,夏秋季勤除草,使表土通风干燥,开沟排水,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干燥,对抑制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2~5月中下旬全面摘芯一次,在危害严重地区晚秋蚕结束后及时摘除顶芽,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虫源覆盖地膜,以阻止瘿蚊成虫羽化出土和老熟幼虫入土结合夏秋采叶,及时剪掉顶芽被害后生出的侧枝,使养分集中,增加条长。(2)药剂防治。卵孵盛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 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 1 000倍液,蚕期用25%灭蚕蝇500倍液喷芽或滴芽防治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