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Potato dry rot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损失10%~20%。严重时达30%以上。 [为害症状]为害块茎。发病薯外表出现稍凹陷斑块,黑褐色,切开病薯,腐烂组织呈黑色,黑褐色,淡褐色或黄褐色,病情进一步发展,病薯形成空洞。病斑多发生在块茎脐部,初期在块茎病部表面呈暗色的凹痕,逐渐发展使薯皮变成典型的皱缩或形成不规则的同轴褶叠。发病重的块茎病部边缘呈浅灰色或粉红色多泡状突起,剥去表皮,病组织呈淡褐色至黑色粒状并有暗红色斑。髓部有空腔,干燥时白色菌丝充满空腔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呈肉红色糊状物,无特殊气味湿度低时,内部患病组织呈褐色并变干,至干硬而皱缩。 [病原]病原为深蓝镰孢菌Fusarium coeruleum (Lib.) Sacc.和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 Wollenw.,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丝白色,絮状或卷毛状。在PSA培养基表面形成大量肉色粉状孢子堆,菌落透光看时呈放射状,并使培养物呈肉红至淡橙红色,或称之为硫色。分生孢子弯曲,拟纺锤形,披针形,背腹面明显,具有显著的顶端和足细胞,成熟时具分隔,在不同基质和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大小有差异。厚垣孢子极稀疏,间生,球形,单生或呈短串状着生,或生于大型分生孢子的细胞中。(2)特性。菌丝生长率52.75mm;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PSA培养基23.5℃,每天12小时光照的生长箱中培养3天即形成大量硫色粉状孢子堆;在30℃下培养7天,产生大量畸形分生孢子及次生分生孢子,随培养时间推移,菌落呈不规则形;35℃下培养7天后,将培养皿移20℃,病菌可正常生长。 [侵染](1)越冬。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残组织、土壤中。(2)侵入。主要通过收挖、运输期间所造成的伤口、擦伤表皮的块茎侵染,也可通过其他病害所造成伤口侵入,还可通过块茎皮孔、芽眼等自然伤口侵入。 [发生规律]被侵染的种薯腐烂,污染土壤,污染的土壤又会附在收获的块茎表面。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5℃时生长缓慢。贮藏后前2个月发病较轻,2个月后随着贮藏时间延续,该病危害逐渐加重。窑藏马铃薯较窖藏马铃薯发病重,当窖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大量贮藏的薯块发病较重。翻窖、倒窖次数多,易造成新的机械损伤,对该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发病重。此病与生长期的降雨量没有明显关系。 [防治]新薯入窖贮藏前要将内杂物清扫干净,并用点燃的硫磺粉熏蒸。入窖时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并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预贮堆放3天左右,使块茎表面水分充分蒸发,使伤口愈合,形成木栓层、防止病菌的侵入。在贮藏前用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处理块茎,也可在贮藏期间,使用烟雾剂处理,烟雾剂处理可使病薯病害部位表层干枯,可有效防止病菌向邻近块茎侵染。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