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

简 介

英文名Potato black leg异名马铃薯黑脚瘟 马铃薯黑胫病发病率轻者2%~5%,严重可达40%~50%,在田间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贮藏时若窖温偏高则易引起烂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和薯块,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1)薯块:薯块染病由脐部开始,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或黑色,横切检查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病轻时,脐部只呈黑点状,干燥时变硬、紧缩;但在长时间高湿度环境中,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严重时薯块中间烂成空腔。(2)幼苗: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18cm时出现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衰弱,节间缩短,病株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茎基部往往带有母薯腐烂物。发病部位茎秆常常自动开裂,横切茎可见维管束为褐色,并分泌出大量的臭味粘液;同时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茎部变黑,萎蔫而死。如果病害发展较慢时,植株逐渐枯萎,结果部位上移,易长气生块茎。

[病原]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1个低温类型。短杆状,单胞,有鞭毛,大小(0.53~0.6)μm×(1.3~1.9)μm,革兰氏染色阴性。适宜温度10~38℃,最适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侵染]病原带菌种薯和田间尚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初侵染源,土壤不带菌。病原从伤口侵入,用刀切种薯是传播的主要途径。种蝇的幼虫及线虫可在块茎间传病,田间病菌也可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带菌种薯播种后,在适宜条件下,细菌沿维管束侵染块茎的幼芽,随着植株的生长,再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

[发生规律]窖藏期间,窖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往往造成大量烂薯。种薯切块时切刀不消毒,切块后又堆放在~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使发病率增高。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发病较重。

[防治]选用脱毒小薯整薯播种,以减少传染机率。在收获、贮藏、出窖以及切薯、下种时进行层层把关,严格挑选,淘汰病薯,消灭菌源。在播种或育苗前切块时,使用的切刀可用、75%酒精或0.1%硫酸链霉素进行消毒,而后切块。切块后进行晾晒,使切面木栓化,增强抗病能力;或用草木灰拌种后;或用500mg/kg的硫酸链霉素浸种1小时,晾干下种。拔除病株后在病穴及四周撒少许熟石灰,以防病菌扩展蔓延。对可疑植株可用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X4 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 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敌克松500~1 000倍液,或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1 000mg/kg硫酸链霉素注射病株灌根每次注射药液3~4ml。实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早播,以促早发壮苗,并注意与没有种植过非茄科作物的土地进行3~4年轮作。此外,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松土排水,以减病菌传播。入窖前要严格认真地挑除病薯,不让带菌薯入窖。窖藏温度应控制在1~4℃,防止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而造成烂窖。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