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 蓖麻白绢病在广西、台湾有发生。 [为害症状]初在茎基部出现暗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病部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以后在菌丝表面长出菜籽粒大小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红褐色,最后为褐色。病部皮层腐朽,木质变褐,根系多数发黑,根部及茎基部周围地表也能长满白色绢丝状菌丝。地上部分生长受阻,叶片发黄,由下而上逐渐枯死。病害严重时,茎基部腐烂,容易引起倒伏,引起枯死。 [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Curzi) Tu.& Kimbrough.,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1)形态。病原菌可产生2种菌丝。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μm,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μm,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核球状,直径0.5~2.0mm。初为白色,以后变深褐色表面光滑,坚硬,大小如油菜籽。(2)特性。温度生长范围8~40℃,以31~32℃为最适,在42℃下虽不能生长,但48小时后还能保持其活力。温度下降至-10~-2℃时能杀死菌丝体及发芽的菌核,但不能杀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菌核在干燥土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时间较长,而在潮湿情况下,存活时间较短,在土壤深处菌核存活不超过一年。 [侵染]病原以菌核和菌丝在土壤和病残株上越冬,来年长出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为害,病部菌丝能沿土隙或地面蔓延至植株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高温多雨易发病。沙土和酸性大的土壤发病重。连作或前作是花生等寄主植物发病也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病株及其附近土壤,然后撒石灰进行土壤消毒。(2)化学防治:在前作发病地种植前,施用石灰750~1 500kg/公顷进行土壤消毒。20%甲基立枯磷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灌根。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