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异名大豆褐斑病,大豆斑点病,大豆蛙眼病 大豆灰斑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东北豆区发生最重。一般病粒率在10%~15%,严重地块高达30%以上。受害豆株早期落叶,粒重下降,秕荚率与青豆率增加,降低蛋白质与油分含量,严重影响大豆质量。

[为害症状](1)幼苗。苗期发病,主要由带菌种子引起。子叶上产生稍凹陷的圆形或半圆形病斑,深褐色。低温多雨条件下,病斑发展很快,可蔓延至生长点,使顶芽变褐枯死。(2)叶片。成株期叶片染病,初生红褐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成不规则形,大小2~5mm,中间灰色至灰褐色,边缘红褐色,病健交界明显。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他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互相连合,使病叶干枯早落。(3)茎杆。产生深红色纺锤形病斑,中央部分淡灰色,边缘深褐色或黑色,密布微细黑点。(4)豆荚。病斑圆形至椭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5)种子。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稍凸出,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病原]病原为大豆短胖胞Cercosporidium sojinum (Hara) Liu & Guo,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有0~5个隔膜,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柱形至倒棒状,具隔膜1~11个,大小(24~108)μm×(3~9)μm。(2)特性。该菌有明显的小种分化。我国用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生理小种11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1~25℃,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2~28℃,最适温度为24~26℃。只有在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才能萌发侵染。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2)侵入。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通过气孔侵入到叶片、茎部,结荚后病菌又侵染豆荚和籽粒。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一般早熟品种发病早而重。(2)气候因素。高温抑制病情发展,高湿则加速病情蔓延。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持续有2小时结露,病害易流行。(3)栽培因素。重迎茬和不耕翻的地块,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杂草多,植株郁蔽,通风透光差,或低洼易涝地块,发病均较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50%多福合剂拌种。(2)农业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防除田间杂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地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3)药剂防治:盛花至结荚期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