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简 介

英文名Bacterial pustules of soybean异名大豆细菌性叶烧病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分布于东北、黄淮流域及广东等大豆产区。南方的夏大豆发病较重。

[为害症状](1)叶片。初生浅绿色小点,后变为大小不等的多角形红褐色病斑,大小为1~2mm,病斑逐渐隆起扩大,形成小疱状斑,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状,形似斑疹,周围无明显黄晕。隆起的疤斑是该病害鉴别特征之一。严重时大量病斑汇合,组织变褐,枯死,似火烧状。(2)豆荚。初生红褐色圆形小点,后变成黑褐色枯斑,稍隆起。

[病原]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 (Nakano) Dye,是一种细菌。(1)形态。菌体杆状,大小(1.3~1.5)μm×(0.6~0.7)μm,无荚膜,无芽孢,极生单鞭毛。(2)特性。病菌发育适温25~32℃,最高38℃,最低10℃。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2)侵入。带病种子播种后,先引起幼苗子叶发病,繁殖扩展后在田间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从植株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

[发生规律](1)高峰期。多在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生,鼓粒期为发病高峰。(2)气候因素。高温多雨,特别是暴风雨后,叶面伤口较多,更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3)栽培因素。大豆连作田间菌源大,病害发生严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留种田或从无病田留种,精选无病种子播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然后深翻土壤。(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也可用1克农用链霉素加水5~10千克浸种30~60分钟,晾干后播种。(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30%氢氧化铜悬浮剂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防治1~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