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菟丝子

大豆菟丝子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dodder异名豆寄生 菟丝子是每年发生的寄生性草本植物。作物被寄生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植株矮小不育或逐渐枯死,产量损失20%~80%。

[为害症状]大豆苗期受害,菟丝子以茎蔓缠绕大豆,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致受害大豆茎叶变黄、矮小、结荚少,严重的全株黄枯而死。

[病原]病原为我国为害大豆的菟丝子种类有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和欧洲菟丝子C.australis R.Br.。(1)形态。①中国菟丝子。茎纤细,丝状,淡黄色。无叶,数个至十余个小花簇生,较松散,蒴果球形、稍扁,破裂时呈盖裂;种子表面较粗糙,有白霜状突起。②欧洲菟丝子。于中国菟丝子相似,其区别在于:组成花序的小花数量较多,有数个至数十个簇生在一起,较紧密;花萼卵圆形,背中无脊,基半部相愈合;花冠大部伸出花萼。(2)特性。菟丝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35℃,15℃以下或35℃以上均不能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15%~30%,最适宜的湿度为20%~25%。种子在土深1cm左右出苗最快,6cm以下则不能萌发出土。(3)寄主。菊科、豆科、藜科、大戟科、蓼科、茄科、苋科等多种作物和杂草。

[侵染]菟丝子主要靠种子传播。田间掉落的菟丝子,是连作田菟丝子发生较重的原因;混在豆种的菟丝子种子,这是菟丝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菟丝子还可靠河流、灌水和风力传播。可混杂在寄主种子内及随有机肥在土壤中越冬,其种子外壳坚硬,经1~3年才发芽,在田间可沿畦埂地边蔓延,遇合适寄主即缠茎寄生为害。

[发生规律]菟丝子成熟后落入土中的种子,混杂在大豆种子及肥料内的菟丝子种子,为来年的初次侵染来源。菟丝子种子要在寄主植物生长后再萌发。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为土温25℃左右,土壤含水量15%~30%以上,土壤深度0~1cm。种子萌发时以圆柱状短根固定在土粒上,以短期吸收水分,另一端形成菟丝。菟丝在与寄主接触处产生吸根进入寄主组织,从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吸根以下大部分菟丝子组织逐渐萎缩。菟丝子的种子较大豆种子成熟早,成熟后落入土中。菟丝子在生长期间蔓延很快,且能进行营养繁殖,断茎能继续生长,这也是此病害在田间传播的方法。一棵菟丝子能寄生100~300余株大豆。大豆田间温度21~29℃间,相对湿度70%~95%时,温度愈低,湿度愈大,其扩展蔓延越快。此外尚可靠风、水及鸟传播。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8%地乐胺乳油加水25倍,按种子重量的4%~5%的药液拌种。(2)农业防治:播前对种子进行检验,若检验发现确认该批种子有菟丝子,对种子进行机械清选,通过菟丝子种子清选处理后可清除99%的菟丝子种子;掌握在菟丝子幼苗未长出缠绕茎以前中耕除草;田间发现菟丝子后,必须立即刈割被感染作物,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3)药剂防治:大豆播种后出苗前,每公顷用50%乙草胺乳油或40%地乐胺乳油2250~3000ml,对水450kg喷洒土表,对其它单、双子叶杂草也有显著的防除作用。在菟丝子缠绕初期,可用48%拉索乳油15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鲁保一号生物制剂喷雾防治,其使用浓度要求每毫升水中含活孢子数不少于3 000万个,每公顷30~37.5L,于雨后或傍晚及阴天喷洒,隔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喷药前,如能破坏菟丝子茎蔓,人为制造伤口,防效明显提高。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