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银纹夜蛾

银纹夜蛾

简 介

英文名Threespotted plusia,Mentha semilooper异名黑点银纹夜蛾、豆银纹夜蛾、豌豆造桥虫、豌豆黏虫 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大豆、豌豆等作物,莴苣、茄子、胡萝卜等蔬菜,以及及泡桐、油桐等。国内遍布于所有省、区,其中以黄淮长江流域受害较重。

[为害症状]幼虫食叶,将菜叶吃成孔洞或缺刻,并排泄粪便污染菜株。1~2龄幼虫有群集性,常数十头隐居于叶背啃食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加剧,常爬到植株上部,将叶片、嫩尖、花蕾、嫩荚全部吃光,有时钻蛀到荚里为害籽粒,有假死性。

[发生规律](1)世代。在湖北年生5代,在华南地区年生6~7代。(2)越冬。各地均以蛹在枯叶上、土表等处越冬。(3)时期。在湖北省,第1代幼虫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主要为害春季十字花科蔬菜。第2代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主要为害春大豆。第3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均为害夏大豆和泽泻,尤以第3代为害重。第5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害泽泻和秋季十字花科蔬菜,并以此代幼虫化蛹越冬。

[形态](1)成虫。成虫体长12~16mm,翅展32~35mm,体黄褐色。前翅深褐色,有蓝紫色闪光。前翅具2条银色横纹,翅中有一显著的“U”形银纹和1个近三角形银斑,两者相距很近。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2)卵。半球形,直径0.4~0.5mm,初产时白色,后变浅黄至紫黑色,表面具网纹。(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32mm,淡绿色。虫体前端较细,后端较粗。头部绿色,两侧有黑斑;背中线两侧有6条纵行的白色细线,体侧具白色纵纹。胸足及腹足绿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走时体背拱曲如尺蠖。(4)蛹。长约18~20mm,纺锤形。初期背面褐色,腹面淡绿色。近羽化时整体均为黑褐色。末端有6根尾刺。蛹外被薄茧。

[习性](1)成虫。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夜间交尾产卵,卵单产,喜在生长茂密的豆田内产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叶的背面。(2)幼虫。初龄幼虫隐避于叶背剥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受惊易落地。3龄后食害上部嫩叶成孔洞,多在夜间为害。末龄幼虫在叶背、土表结白色薄茧化蛹。

[防治](1)农业防治。合理进行种植布局,避免银纹夜蛾寄主作物连作、间作,减少其转移为害。收获后清除田间落叶,消灭虫蛹。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可摇动植物,使虫掉在地下集中消灭。(2)物理防治。成虫发生盛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喷洒青虫菌粉剂(100亿孢子/克)1 500倍液,或Bt乳剂(100亿孢子/克)800~1 2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杀灭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10%氰戊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