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异名甘薯糠腐茎线虫病、甘薯糠心病、甘薯空心病、甘薯糠梆子 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华北、华东,以华北北部地区较为普遍。近年来为害有加重趋势。不仅能在田间为害,而且还能造成贮藏时烂窖,育苗时烂坑。 [为害症状]甘薯糠腐茎线虫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薯苗、薯蔓基部及粗根,不为害叶和细根。(1)幼苗。幼苗发病,发病轻的不易和健苗区别,发病重的苗稀、矮黄,纵剖茎基部,内见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后期发病表皮破裂成小口,髓部呈褐色干腐状,剪开无白浆。(2)茎蔓。茎蔓发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的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有时为害能透过韧皮部,致蔓基表皮黄褐皲裂,翻蔓时很易折断。(3)薯块。因感染来源不同,症状也有不同,可分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糠心型。糠心型为病秧传染。线虫由秧茎内侵入块根顶部。初期,秧基及块根纵剖面出现棉絮状白色糠道,有的由于感染杂菌,变成褐白或黑褐色相间糠腐。后渐渐向下部及四周扩散,使薯块内全部褐白相间糠腐。有的内部虽已糠空,但外表无明显变化,只是重量减轻。裂皮型。裂皮型为土壤传染。线虫直接用吻针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块为害。初外皮褪色,后变青,稍凹陷或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干糠,不流浆。以后感染杂菌,入侵处呈现~块块褐色病斑,出现龟裂小口,皮层下失水、发干呈粉状,最先侵入处呈现褐白色相间的糠腐。最后,糠腐部位逐渐扩大,外皮呈现大龟裂和暗褐色晕片或呈水肿状。混合型。在两个传染方式都具备的情况下,后期严重发作时,便成为两种症状分不清的混合型。 [病原]病原为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形态。雌雄线虫均为细长蠕虫形,尾端稍尖,雌虫体比雄虫略粗大。卵椭圆形,大小62.4μm×31.96μm,无色。幼虫与成虫相似,体形较成虫小。成熟的雌、雄线虫均为细长蠕虫形,雌虫较雄虫大。唇区较平,无溢缩,尾部长圆锥形,末端钝尖。虫体表面的角质膜上具细环纹和侧带,侧带上明显呈现六条纵行的侧线。食道为垫刃型,口针细小,长13~14mm,有基部球。中食道球卵圆形,具瓣。食道腺明显,近乎前窄后宽的圆锥形,它的后部常延伸~叶覆盖在肠的前端,但有时覆盖不明显。神经环位于食道狭部的偏后位置。雌虫的阴门大约位于虫体后部的3/4处,雄虫的孢片不包住整个尾部。雌虫单卵巢,前伸,无曲折。卵巢的起点常接近于肠的前端。雌虫体宽46.4μm。后阴子宫囊明显,它的伸展长度约为阴门到肛门距离的2/3。雄虫具~睾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与卵巢相似。雄虫有~对交合刺,略弯曲,后部较宽,末端尖,在每个交合刺的宽大处有两个指状突起。(3)寄主。有甘薯、马铃薯、蚕豆、小麦、荞麦、玉米、蓖麻、小旋花、马齿苋、黄蒿、当归等多种植物。 侵染循环[侵染]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主要通过种薯、秧苗、土壤、粪肥传播,其他病苗床、流水、人畜和农具的携带也能传播。其中种薯和秧苗是关键传播环节,不仅在近距离中而且在远距离中都是传病的主要途径。病原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沿髓或皮层向上活动,营寄生生活。 [发生规律]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贫瘠土壤、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为害的盛期在薯块生长阶段的最后1个月左右,这时1个薯块内往往可有30~50万条线虫。 [防治](1)检疫:加强检疫,严禁病种薯、病苗调运。(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薯种或高剪苗,防止秧苗带线虫。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收获入窖时小心操作,减少薯块伤口。入窖时严格剔除伤、病、虫、杂薯块。提倡与烟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轮作。(3)物理防治:采用热水浸秧苗。摆齐幼苗根端,把苗子下半段浸入46~48℃热水中10分钟,注意不能浸到叶子。或先在45℃热水中浸5分钟,立即移入50℃热水中浸4分钟,以杀死表层的线虫,然后立即在冷水中~过,随即栽插。(4)药剂防治:每亩施5%茎线灵颗粒剂l~1.5千克,撒在薯秧茎基部,然后覆土浇水。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