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花轮纹病

棉花轮纹病

简 介

英文名Cotton black leaf spot异名棉花黑斑病 棉花轮纹病是棉花苗期叶部病害中分布最广、为害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的病害。在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撅流行,病叶率可达100%,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各棉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南方棉区。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1~2片真叶期,为害子叶和真叶。受害的子叶、真叶,初生浅黄色、背面凹陷的小圆斑,边缘紫红色。初为2~3mm,后逐渐扩大到10~15mm,近圆形,黑褐色,边缘有紫色晕环,大型病斑常有2~3重较为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墨绿色霉层,严重的每张叶片上病斑多至数十个,造成子叶枯焦脱落。叶柄受害呈黑褐色条斑,后病斑环绕叶柄致叶柄倒折。成株期发病,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空气干燥时,病斑干裂破碎,病叶枯萎脱落。铃上病斑不规则,紫褐色或淡褐色。棉絮被害则变成灰色或暗灰色。

[病原]病原为多种链格孢,主要有大孢链格孢Alternaria macrosporaZimm.、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Wiltsh及棉链格孢A.gossypina (Thum.)Hopk,均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大孢链格孢分生孢子梗浅褐色至暗褐色,多单生或成束,基部膨大,略弯曲。分生孢子黄褐色或深褐色,倒棍棒状,有横隔6~10个。(2)特性:病菌生长适温27~30℃,高于37℃、低于0℃均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2~35℃范围内均可萌发。大链格孢致病力强,能直接侵入,在子叶或真叶上产生较大轮纹斑。

[侵染](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棉籽的短绒上越冬,越冬病斑内菌丝体在气温7℃以上即可产生分生孢子。(2)传播。棉籽播种后病残体及棉籽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病菌主要是在棉苗受寒冷冻害或各种损伤,抗病力减弱时侵染,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田间的病害流行。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阴湿多雨,低温,棉苗抗病性减弱,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2)栽培因素。棉花生长后期,植株衰弱,遇合适环境条件,也会出现发病高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0.5%的0%拌种双拌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播前深翻土地,将带病表土和病残体深翻到深层,减少病原传播。精选种子,提高播种质量。提倡地膜覆盖,提高苗期地温减少发病。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及氮、磷肥,培育壮苗,适时中耕。(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续2~3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