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wheat blossom midge 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麦黄吸浆虫Comtarinia tritci (Kiby),均属双翅目,瘿蚊科。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东近国境线,西达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世界性的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黄淮麦区的主要害虫。可局部成灾,减产80%以上,甚至绝收。除小麦外,还可为害大麦、青稞、燕麦、黑麦、雀麦等。 [为害症状]幼虫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食麦粒浆液,出现瘪粒,严重时造成绝收。 [发生规律](1)世代。每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2)越冬。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3)气候。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黄淮地区4月上旬降水量在20mm以上,发生量大。(4)栽培。麦红吸浆虫在20~25℃及20%~28%土壤含水量最适于发生。当土壤含水量达36%时,其死亡率达40%~45%。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可逃避其为害。天敌。主要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尖腹黑蜂、蚂蚁、蜘蛛等。 [形态](1)麦红吸浆虫。成虫体长2~2.5mm,翅展约5mm,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第3节后每节有两个等长的结,结上有1圈长毛。雌虫触角每节仅有1个节,环状毛极短。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胸部发达,腹部略呈纺锤形,较雌虫为细,末端稍向上弯曲。雄虫抱器基节有齿,端节细,腹瓣狭,比背瓣长,前端有浅刻。雌虫腹部9节,细长,全部伸展时约为体长的~半,形成伪产卵管。卵长椭圆形,长约0.3mm,淡红色,表面光滑,近孵化时红色,前端较透明。末龄幼虫2.5~3mm,体橙色或金黄色,长椭圆形,较扁,无足,蛆状,体表有鱼鳞状皱起。头小,无眼,触角短小。前胸腹面有一“Y”剑骨片,其前端分叉刻入较深。腹部末端有两对尖形突起。蛹长约2mm,橘红色,头顶前有2根白毛,头的后面前胸处,有2根黑褐色长毛。(2)麦黄吸浆虫。成虫体鲜黄色,雌虫体长2mm,雄虫体长1.5mm。雄虫抱握器基节内缘光滑无齿,端节末齿小而不明显,腹瓣分裂。雌虫伪产卵管细长,全伸出约为体长2倍。卵长0.29mm,宽0.068mm,淡黄色,香蕉形。末端有丝状附属物。老熟幼虫体长约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胸部腹面“Y”形剑骨片缺刻浅。最后~对气孔在腹部第8节后缘,显著突出在外。腹末亦生两对突出物。蛹体淡黄色,腹部带黄绿色。头前端有1对感觉毛,与1对呼吸管等长。 [习性](1)麦红吸浆虫。成虫畏光和高温,中午多潜伏麦株下部叶丛间,早晚活动最盛,尤以晴朗无风的夜晚活动最盛。成虫羽化后当日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部位以护颖与外颖、小穗柄和穗轴等处最多。卵常数粒集聚在~起,~雌产卵量为60~70粒。成虫寿命3~5天。卵期3~5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入土,钻入土缝中10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没有水湿,幼虫即停留在麦壳里。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2)麦黄吸浆虫。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雌虫主要选择初抽出的麦穗产卵,将将其细长的伪产卵管插入内外颖缝隙,产卵于其中,这是与红吸浆虫不同的特性之~。每次产卵6~8粒。黄吸浆虫也有休眠的习性,可在土中滞留4~5年。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 [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小麦品种,调整作物布局改善农田环境,推广小麦-大豆-小麦或小麦-棉花~体化种植模式,优化组装综防技术。(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亩,对水15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耙入或翻入土表层有效。南方麦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冬小麦拔节期;北方春麦区于5月进入拔节后,土内幼虫破茧上升土表时用50%辛硫磷乳油150毫升/亩,按上法制成毒土,均匀撒在地表后,进行锄地,把毒土混入表土层中。也可在小麦抽穗前3~5天,于露水落干后撒毒土,毒土制法同上,可有效地灭蛹和刚羽化在表土活动的成虫。小麦抽穗开花期喷撒甲敌粉或乙敌粉用2~3千克/亩,必要时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4 000倍液,或36%克螨蝇乳油1 000倍液。水源不方便的地区或坡地,用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亩,对水1~2千克,喷拌在20千克细土上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也有较好防效。该虫卵期较长,发生重的可连续防治2次。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