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麦秆蝇

麦秆蝇

简 介

英文名wheat bulb-worm异名麦地种蝇、瘦腹种蝇、冬作种蝇 麦秆蝇,学名Hylemyia coarctata (Fallen),异名〗Delia coarctat (Fallen)。又称为麦地种蝇、瘦腹种蝇、冬作种蝇。属双翅目,花蝇科。为害小麦、大麦、青稞、燕麦、碱草、白茅草等。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北、东向靠近边境线,南至贵州、云南、西达新疆西陲,青海的海南和四川的甘孜、阿坝自治州,也有发生。新疆、内蒙古、宁夏、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农业区,为害均较严重。国外分布于日本及中亚地区与欧洲、北美洲。

[为害症状]幼虫为害麦茎基部,造成心叶青枯,后黄枯死亡,致田间出现缺苗断垄或造成毁种。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内蒙古等春麦区一年发生2代,冬麦区一年发生3~4代。(2)越冬及虫源:幼虫老熟后在为害处、寄主根茎部或土缝中或杂草上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产卵和幼虫孵化需较高湿度。②栽培因素。小麦茎秆柔软、叶片较宽或毛少的品种,产卵率高,为害重。[预测预报]冬麦区在3月中下旬,春麦区在5月中旬开始查虫,每隔2~3天于10时前后在麦苗顶端扫网200次,当200网有虫2~3头时,约在15天后即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是第1次药剂防治适期。冬麦区平均百网有虫25头,即需防治。

[形态](1)成虫:雄成虫体长5~6mm,暗灰色。头银灰色,额窄,额条黑色。复眼暗褐色,在单眼三角区的前方,间距窄,几乎相接。触角黑色。胸部灰色。腹部上下扁平,狭长细瘦,较胸部色深。翅浅黄色,具细黄褐色脉纹,平衡棒黄色。足黑色。雌虫体长5~6.5mm,灰黄色。额宽与眼宽相等或较宽,复眼间距较宽,约为头的1/3,胸、腹部灰色,腹部较雄虫粗大。(2)卵:卵长椭圆形,长1~1.2mm,腹面略凹,背面凸起,~端尖削,另~端较平,初乳白色,后变浅黄白色,具细小纵纹。(3)幼虫:幼虫体长6~6.5mm,蛆状,乳白色,老熟时略带黄色,头极小,口钩黑色,尾部如截断状,具7对肉质突起,第1对在第2对稍上方,第6对分叉。(4)蛹:围蛹纺锤形,长5~6mm,宽约1.5~2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两端稍带黑色,羽化前黑褐色,稍扁平,后端圆形有突起。

[习性]成虫有趋光性、趋化性。

[防治](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虫或早熟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做到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小麦生长整齐。加快小麦前期生长发育是控制该虫的根本措施。(2)药剂防治。①用50%辛硫磷乳油 1.5kg,对水2.5kg,混匀后喷拌在20kg干土上,制成毒土,撒施。②成虫发生期也可喷洒36%克螨蝇乳油 1 000~1 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 1 000倍液,喷对好的药液1 125L/hm2。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