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玉米眼斑病

玉米眼斑病

简 介

英文名Corn eyespot异名北方炭疽病 玉米眼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近年来在北方发生有上升趋势。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经常发生在接近成熟的上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现小而透明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并有具黄色晕圈的狭窄带,大小(1~2)mm×(0.5~1.5)mm。从外表看象一种“眼斑”,故称眼斑病。条件适宜时,病斑融合为大的坏死区,发病早的病斑扩展成带状或片状。叶鞘、苞叶也可产生类似的症状。该病与弯孢霉菌叶斑病特征相近,必要时需镜检病原确诊。我国北方时有发生,有些年份有的地块发生重,生产上现已引起注意。

[病原]病原为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黄色,后变为粉红色至黑蓝色。分生孢子盘无色,无刚毛,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气孔下,极小;分生孢子梗短棒状,单胞无色。有时有2~3梗钻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长形弯曲至镰刀形,末端尖,透明无隔膜,大小(18~33)μm×(3~4)μm,平均为27μm×3.6μm。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气孔中伸出的短梗上连续形成,也可沿菌丝在靠近分隔处产生。将病组织保湿24~48小时,可见2~7个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顶端。

[侵染]病菌在种子和病残组织上越冬,也可在幼嫩玉米的病组织上越夏。传播到幼苗上后,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经7~10天潜育即出现病症。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风力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致该病扩展蔓延。

[发生规律]孢子萌发适温24℃,在冷湿的气候条件或冷凉、湿度大的山区或7~9月气温不高、降雨多的年份有利其流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提高地温。(3)药剂防治: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