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striped sorghum borer 条螟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近国境线,西至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是南方甘蔗和北方高粱的重要害虫。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心叶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稍大时咬成不规则的小孔。条螟在玉米上的蛀茎部位,多在节间的中部(玉米螟多在茎节附近),作环状取食茎髓,被害植株遇风折断。 [发生规律](1)世代。条螟在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及江苏北部每年发生2代,江西发生4代,广东、台湾4~5代。(2)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寄主叶鞘内侧结茧或在茎秆内越冬。(3)气候。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发生重。 [形态](1)成虫。灰黄色,体长10~14mm,翅展24~34mm,头、胸部背面淡黄色,下唇须长,向前方突出。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有一个小黑点,外缘略呈~直线,内有7个小黑点。翅尖下部略向内凹,翅面有20多条黑褐色纵线。后翅颜色较淡,雄蛾淡灰黄色,雌蛾近白色。腹部和足均为黄白色。条螟与粟灰螟、二化螟成虫体色相似,主要区别是二化螟比条螟体形稍大,淡黄色;条螟比粟灰螟体形稍大,前翅翅面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和臀角较直,而粟灰螟则略有弧度。(2)卵。扁平椭圆形,大小1.5mm×0.9mm,表面有龟甲状纹,排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卵块,这是和玉米螟、粟灰螟卵块的主要区别。卵块由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初产乳白色,后变深黄色,孵化时出现小黑点,即幼虫的头部。(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幼虫可分为夏、冬两型。夏型幼虫腹部各节背面有4个黑褐色斑点,上生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两个斑点椭圆形,后两个斑点近长方形;冬型幼虫越冬前蜕1次皮,蜕皮后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4条紫褐色纵线,腹面颜色纯白。(4)蛹。长14~15mm,红褐色或黑褐色。腹部末端有突起2个,每个突起上有刺2个。 [习性](1)成虫。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多栖居在寄主植物近地面部分的叶下。卵产在甘蔗叶片表面。每雌可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2)幼虫。初孵幼虫灵敏活泼,爬行迅速,喜群集为害,先为害心叶10~14天,3龄后钻入茎秆。受害茎秆里同~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老熟幼虫在越冬前蜕1次皮,变成冬型幼虫。 [防治](1)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株、枯叶枯苗,沤制堆肥或烧毁。注意及时铲除地边杂草,定苗前捕杀幼虫。结合烧柴、沤肥、饲料等用途,将玉米等寄主植物的秸秆处理完毕,阻止越冬幼虫羽化。 (2)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释放方法和用量,参照玉米螟。此外,用白僵菌菌粉(以菌粉含孢子50亿/克为标准)与炉渣或土颗粒,按1:10的比例配制成颗粒剂,也有良好效果。(3)药剂防治。发现玉米苗受害时,用75%辛硫磷乳油0.5千克对少量水,喷拌120千克细土,也可用2.5%溴氰菊酯配成45~50毫克/千克毒砂,撒施拌匀的毒土或毒砂20~25千克/亩,顺垄低撒在幼苗根际处,使其形成6cm宽的药带。掌握在卵孵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5%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