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黏虫

黏虫

简 介

英文名armyworm异名剃枝虫、栗夜盗虫、天马、五彩虫、麦蚕 黏虫,学名Mythimna separta (Walker),异名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又称为剃枝虫、栗夜盗虫、天马、五彩虫、麦蚕。属鳞翅目,夜蛾科。为害食性杂,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我国各地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大发生时,若防治不及,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

[发生规律](1)世代。一年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东北、内蒙古一年发生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海拔1 000m左右高原1年发生3代,海拔2 000m左右高原则发生2代,各省(区)由于地势不同,世代数亦有一些变化。(2)越冬及虫源。黏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带,在33°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江西、浙江~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在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黏虫的发生量和发生期影响很大,其中温度和湿度关系尤为密切。春夏向北迁飞扩散时,主要受气流冷暖交锋的影响而造成黏虫的为害程度不同。总的来说,黏虫不耐0℃以下的低温和35℃以上的高温,各虫态适宜的温度在10~25℃之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黏虫是~种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和干旱的害虫,高温低湿不利于成虫产卵、发育。但雨水多,湿度过大,也可控制黏虫发生。②栽培因素。凡密植、多雨、灌溉条件好、生长茂盛的水稻、小麦、谷子,或荒草多、大的玉米、高粱地,黏虫发生量就多。小麦、玉米套种,有利于黏虫的转移为害,黏虫发生较重。

[形态](1)成虫。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20mm,翅展35~45mm,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由翅尖向斜后方由1条暗色条纹。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器。(2)卵。卵很小,初产时乳白色,表面有网状脊纹,孵化前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但不整齐,常夹于叶鞘缝内,或枯叶卷内。(3)幼虫。幼虫体长可达38mm,体色多变,发生量少时体色较浅,大发生时体色浓黑。头部中央沿蜕裂线有一个“八”字形黑褐色纹。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具有黑褐色斑。(4)蛹:红褐色,体长19~23mm,腹部第5、6、7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列的马蹄形刻点,中央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具有1粗大的刺,刺的两旁各生有短而弯的细刺两对,雄蛹生殖孔在腹部第9节,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节。

[习性](1)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夜间有两次明显的活动高峰,第1次在傍晚8~9时左右,另~次则在黎明前。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菜、大葱、苜蓿等。成虫飞翔力强,有迁飞的习性,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液有很强的趋性。成虫的繁殖力很强,每头雌蛾能产卵1 000~2 000余粒,最多可达3 000粒。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产卵时分泌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包住,以致不易看见。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2)幼虫。幼虫孵化后一般栖息在隐蔽部位,常躲在植株心叶、穗码和裂开的叶鞘等部位,有时也躲在中、下部茎叶丛间。幼虫一般在夜间出来取食,但阴天或大发生进入高龄时,白天也能大量取食。1~2龄食量很小,啃食叶肉,在叶部形成半透明的小斑点。3、4龄后,从叶缘蚕食,咬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大量蚕食叶片。在田间,同龄幼虫的体长变异较大,不易掌握。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4龄以后则呈蠕动爬行。幼虫还有假死性,1~2龄幼虫受惊后常吐丝下垂,悬在半空中,随风飘散,3龄以后受惊则立即落地,身体蜷曲成环状不动。片刻后再爬到植株或松土中。幼虫有潜土习性,4龄以后幼虫常潜伏在作物根旁的松土里或土块下,深度大约1~2cm。

[防治](1)农业防治。①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彻底铲除田埂、田边、沟边、塘边、地边的杂草,消灭部分在杂草中越冬的黏虫,减少虫源。②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产期的水稻连片栽种,避免不同品种的“插花”栽培。③合理用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迟熟。④科学管水,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漫灌,长期积水,适时晒田,可起到抑制黏虫为害、增加产量的作用。(2)生物防治。根据黏虫幼虫具有惊落假死性,在稻田中饲养鸭子可有效地控制黏虫的发生为害。(3)物理防治。①采用多佳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②根据成虫产卵喜产于枯黄老叶的特性,在田间每hm2设置150把草把,草把可稍大,适当高出作物,5天左右换草把1次,并集中烧毁,即可灭杀虫卵。(4)药剂防治。①根据黏虫成虫具有嗜食花蜜、糖类及甜酸气味的发酵水浆等特性,采用毒液诱杀成虫,其药液配比为糖∶酒∶醋∶水=1∶1∶3∶10,加总量10%的杀虫丹,可以作盆诱或把毒液喷在草把上诱集成虫。②用20%速毙50ml或600~1 000倍液或24%百虫光40~60ml,对水40~60kg,进行均匀喷雾,最后~次用药在收割水稻前10天进行。③或用25%本能1 500倍液,或40%九条虫1 500~2 000倍液,或20%凯杀1200~1600倍液,或25%杀虫双200~25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 000~1 500倍液,或33%水灭氯乳油 1200倍液,或25%快杀灵乳油 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20%除虫脲1 2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 5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 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或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 1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 1 000倍液,或25%杀虫双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倍液均匀喷雾,收割水稻前15天停药。(5)预测预报。黏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发生时还有“暴发性”的特点,因此做好预测预报,掌握黏虫田间动态是主动消灭黏虫为害的重要措施。可通过调查成虫、卵、幼虫来预测当年的发生程度。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点击这里关注溯农,获取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