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Wheat white stem 小麦白秆病为害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为害黑麦和小黑麦,并能侵染鹅观草和野燕麦。小麦受病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甚至绝收,对产量影响很大。小麦白秆病是青藏高原和一些与它有相似生态条件的高寒地区小麦上的一种重要病害。5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于我国的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为害症状]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其次由茎秆而穗部。(1)叶片:叶部受害,多在2、3叶症状表现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病斑条状,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初呈水渍状绿色,后变为边缘黄褐色至紫褐色,中央为枯黄色的病斑。宽3~4mm,每叶有病斑2~3个。最后,数个条斑可愈合成更大的条斑,引起叶片干枯。 (2)茎秆:茎秆受害,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然后至穗轴。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病秆出现2~3条宽2~4mm,长达50~60cm的长条斑,发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病斑边缘深褐色至紫褐色,中央枯黄色。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数个条斑愈合后则呈典型的白秆症状。(3)穗部:穗部罹病轻时尚显绿色,但多数因秆部受害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引起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严重者,麦穗不结实,呈灰褐色干枯,芒变弯曲,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 [病原]病原为小麦壳月孢Selenophoma tritici Liu,Guo et H.G.Liu,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浅褐色或褐色,孔口突出在气孔处,大小(49~81)μm×(49~65)μm,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的气孔腔内。②产孢细胞。该菌无分生孢子梗,为内壁芽殖式产孢。产孢细胞瓶型,外壁平滑无色。③分生孢子。无色,无隔膜,镰刀形或新月形,弯曲,顶端渐尖细,基部钝圆,大小(12~26)μm×(1.5~3.2)μm。(2)特性:病菌生长温限0~20℃,最适为15℃,25℃以上生长受抑。 [侵染]病原以菌丝及菌丝结的形态存在于种子表皮及种皮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种子带菌是主要初次侵染源。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种子内的病菌至少可存活4年左右。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所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左右。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扩散蔓延。在田间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再侵染所形成的发病中心。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2)环境因素。小麦拔节期后的温湿度高低,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1个重要因素,低温多雨,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3)栽培因素:种子带菌率高,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检疫:加强检疫,严格防止病种子调入无病区域。(2)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良种。重病田或病残体多田块,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3)物理防治:将种子在28~32℃水中预浸4小时后,再于52~53℃水中浸7~10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匀种子,浸后迅速将麦种放入冷水中散热,晾干后播种。(4)药剂防治:①用种子总量的0.2%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种20天。或用种子重量的0.05%~0.1%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种20天。或用种子总量的0.2%的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种20天。或用1%石灰水浸种6昼夜,或3%石灰水浸3昼夜。浸种时,不要弄破石灰水表面的薄膜。②田间出现病株后,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