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瘿蚊

稻瘿蚊

简 介

英文名Rice gall midge。异名俗称标葱、稻出葱等 稻瘿蚊Orseolio oryzae (Wood-Masson)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全国各地。为害水稻等。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先从水稻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然后再慢慢沿叶鞘内壁向下为害水稻生长点,吸取其汁液。水稻生长点遭破坏,心叶停止生长,幼茎也随之出现萎缩,弯曲;叶鞘部分愈合、伸长,最后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受害重者,整个分蘖皆可变成葱管而不能抽穗,致使颗粒无收,轻者虽能抽穗,但穗短、扭曲而不结实。水稻从秧苗至抽穗前都可被害。

[发生规律](1)世代。广东连山每年发生6~7代,广东从化、广西、江西、云南、福建7~8代,广东佛山、中山8~9代,海南12~13代。(2)越冬。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游草、再生稻、李氏禾等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越冬代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3)时期。该虫从第2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一般1、2代数量少,3代后数量增加,7~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4)气候。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稻瘿蚊的发生区越冬期间的温度条件与稻瘿蚊关系最为密切。凡11月至翌年3月温度高,低温时间较短的年份稻瘿蚊的发生较严重。如果12月至翌年元月的月均温或2月份的旬均温不低于10℃,则来年稻瘿蚊将大发生。(5)栽培。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

[形态](1)成虫。形似蚊,体长3~4.8mm,翅展6mm,翅脉4支。雌虫体色橙红,触角15节,第3~14节呈长圆筒形;雄虫体淡黄色,触角27节,呈念珠状,腹末呈倒“山”字形。前翅为黄色,微透明;后翅为平衡棍。(2)卵。为长椭圆形,表面较光滑,一端尖圆,一端较钝圆,mm,宽约0.15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紫红色。(3)幼虫。共3龄。形似蛆,体节13节。(4)蛹。mm左右,雌蛹淡红至红褐色,雄蛹淡黄色。头顶具额刺1对,约1.5毫升。雌蛹足较短,只能伸达腹末第5节,雄蛹足较长,能伸达腹末。

[习性](1)成虫。成虫羽化的当晚即交配,雄虫多次交配,雌虫仅1次,卵散产在近水面嫩叶上,每雌产卵100~150粒,雌虫有趋光性,因此诱虫灯上出现的高峰日就意味着田间产卵高峰日。(2)幼虫。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这时管里幼虫已化蛹。羽化前蛹体头部向上,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用额刺破顶而出,在出口处留有白色的蛹壳。

[防治]采取除、避、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加强虫、苗情监测,调整耕作制度,做好秧田灭虫工作,中、晚稻本田发生初期及时扑灭,保护并发挥天敌的作用。(1)农业防治。再生稻、落谷苗、游草是稻瘿蚊的越冬寄主,冬春期间结合积肥彻底铲除消毁田边、沟边、圳边的越冬寄主,冬翻田、冷烂锈水田都要及早冬耕翻犁,并在翌年惊蜇前进行灌水溶田,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基数。耕作制度调整以避过为害适期。调节水稻播插期以错开稻瘿蚊的盛发期,可以减低其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加强栽培管理,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的入侵。(2)生物防治。稻瘿蚊的主要天敌是寄生蜂,其中以黄柄黑蜂为优势种。采取湿播早育,培育老壮秧,使秧田小气候干燥,改善生态环境,以利寄生蜂活动。(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是中稻和双晚稻秧田防治,以压低晚稻大田的虫源。以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内施药效果最佳。以混合农药毒土法较为有效,使用时分别拌匀泥粉或细沙撒施或做成药团塞于水稻根部。施药前稻田必须灌好水,药后保持3mm水层3~5天,以提高药效。可选用10%益舒宝颗粒剂15~22.5千克/ hm2,或10%益舒丰颗粒剂15千克/ hm2,或20%三唑磷乳油3750毫升/ hm2,或20%喹硫磷乳油3750毫升/ hm2。

相关版权声明

肥料图片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