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窄条斑病

水稻窄条斑病

简 介

英文名Rice narrow brown leaf spot异名水稻条叶枯病、水稻褐条斑病、水稻窄斑病 水稻窄条斑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南方地区普遍发生,部分地区发生严重。

[为害症状]叶片和叶鞘发病最为普遍。植株下部的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1)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很快沿叶脉两端扩展成两端稍尖的短线状条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后期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常几个病斑连成长条状,有时可长达数cm。(2)叶鞘。叶鞘受害,病斑初期与叶片病斑相似,但较大,多集中在叶片与叶鞘连接处,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成紫褐色斑块,常造成其上部叶片早枯。(3)茎秆。茎秆上病斑多在节间上部发生,呈狭长条状。(4)穗部。初生暗色至褐色小点,略显紫色,发病严重时穗颈枯死。(5)谷粒。谷粒受害多发生于护颖或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

[病原]病原为稻尾孢Cercospora oryzae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尾孢。有性态为稻亚球壳Sphaerulina oryzae Hara.,属子囊菌亚门。(1)形态。分生孢子梗有分隔,大小(34.3~58.8)μm×(4.3~4.8)μm,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橄榄色或无色,短鞭状,多有分隔3~4个,大小(25.7~34.3)μm×(4.3~5.2)μm。(2)特性。病菌在6~33℃间都可发育,25~28℃为最适温度。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也可以在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稻种上可存活至第二年7月份。稻草上病菌因存放场所不同,存活力有较大差异,深埋于草塘或沤粪时仅存活5天。(2)侵入。第二年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稻田,由气孔或水孔侵入,引起发病。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阴雨高温天气,有利于发病;生长后期受低温侵袭也可以加重发病。(2)农业防治:土壤施用有机质肥少,缺磷,长期深灌、烂田,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3)发病期。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普遍发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稻瘟净乳油、40%异稻瘟净乳油浸种,早稻用1 000倍药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或使用18%多?福?甲枯悬浮种衣剂1∶30~40(药种比),或20%多?福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病稻草集中处理。浅水勤灌,及时晒田,及时增施磷钾肥。(2)化学防治:用1∶2∶100倍式波尔多液,抽穗前后喷2~3次。破口至齐穗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相关版权声明

肥料图片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