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Rice white tip nematode异名水稻白尖病、水稻线虫枯死病 水稻干尖线虫病为害水稻、谷子、草莓、狗尾草、风车草等20多种植物。稻株感染线虫病后,功能叶形成捻转扭曲成干尖,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病穗比健穗短1~1.5cm,千粒重减轻0.7~0.9g,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国内检疫对象。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受害,但症状主要在叶部和穗部发生。(1)叶片:受害幼苗在4~5片真叶时便开始表现出症状,上部叶尖2~4cm处干缩枯死,呈黄白色或黄褐色,并扭曲呈捻纸状,即所谓“干尖”,枯死部分与绿色部分分界明显。孕穗期病株的顶部叶片,特别是剑叶,在叶尖1~8cm处逐渐枯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以后干枯卷曲呈捻纸状。病健部有褐色界限,在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可伸开,呈半透明水渍状,露水干后又复捻卷。(2)全株: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被害稻株,生长衰弱、矮小、穗短、秕粒多。种壳内表面有黑褐色小点,即休眠线虫。 [病原]贝西滑刃线虫(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线形动物门。(1)形态:雌雄线虫均为细长蠕虫形,头尾尖细,半透明,口器稍突,口针长9μm,基部膨大。食道球发达,呈椭圆形。尾尖由4个刺状突起组成。雌成虫虫体直线形或稍弯曲,体长504~732μm。雄成虫虫体上部直线形,尾部弯曲如镰刀状,体长458~600μm,尾侧有3个乳状突起。(2)特性:线虫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大约繁殖1~2代。线虫在13℃开始发育,活动适宜温度为20~25℃,能耐寒冷,不耐高温。在25~30℃下水浸种子,经72~88小时即从病种子内游出来,在水中如蛇行进,停止时常扭结或卷曲成盘状。在生长季节线虫发育迅速,最适发育温度为21~23℃,在21℃下完成生活史大约10天,在23℃下需8天。雌虫在叶腋和花上产卵。 [侵染]病原线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稻种颖壳与米粒间越冬,可在土壤里和水中生活30余天,亦可在种子胚乳中生活2~3年。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商品包装的稻壳填充物。用病稻颖壳垫厩肥,作旱稻底肥又撒播于稻田,或播种带虫种子,随着种子萌发生长,线虫又趁机侵入茅鞘、叶鞘缝隙,后到稻株体内附着生长,直到顶叶芽及新生嫩叶细胞外部吸汁为害。孕穗期,线虫聚集在穗部,进而侵入谷粒,在颖壳与米粒之间为害。可通过雨水向邻近稻株传播,所以病株附近外表不显症状的稻株,其穗粒中也可以带有线虫。水稻成熟时又以幼虫及成虫在穗粒颖壳间潜伏越冬。 [发生规律]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的轻重,受水稻类型、品种、生育期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其中以品种和栽培条件影响较为明显。(1)寄主抗性: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早稻重于中稻,粳稻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糯稻,糯稻重于杂交稻。年年用带菌种子作种用,使发病率逐年上升。(2)环境因素。播种后半个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检疫: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检疫,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留无病种子。加强肥水管理,防止串灌、漫灌,减少线虫随水流行。(3)物理防治: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是防治干尖线虫病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稻种先用冷水预浸24小时,然后移入45~47℃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52~54℃温水中浸10分钟,然后立即冷却,催芽、播种。(4)药剂防治:①用线菌清550倍液,浸稻种6kg,浸48小时;或用50%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或用18%杀虫双500倍液浸种20小时,捞出洗净后催芽。也可用10%浸种灵乳油5 000倍液浸种120小时,催芽露白即可播种,不得清洗,还可兼治恶苗病。在用线菌清和浸种灵浸种过程中,要避免光照,应勤搅动。南方地区因温度较高,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用10%克线磷GR3.75kg/hm?,拌细土150kg,在秧苗2~3叶期撒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