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根结线虫病

水稻根结线虫病

简 介

英文名Rice root-knot nematode 水稻根结线虫专一性寄生线虫,寄生在水稻和陆稻上。减产10%左右,严重发生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为害症状](1)根部:水稻根尖初病时扭曲变粗,其后膨大,形成根瘤。根瘤初呈白色,多为卵圆形,坚实,逐渐增大变成长卵圆形,两端稍尖,色淡黄、棕黄、深棕、棕褐以至黑色,并逐渐变软。老熟根瘤大小7mm×3mm左右,腐烂时,外皮易破裂。病株上的根瘤数量,少的几个,多的几百个。(2)穗部:抽穗和结实期,抽穗期病株矮小,叶黄,穗期短,穗数少,出穗较困难,常有半包穗或穗节包叶的现象。发病重的不能抽穗。结实期的病株穗短,结实少,秕谷多,结实率低。(3)全株:由于线虫寄生稻根的影响,水稻地上部发生近似缺肥症状。幼苗期根瘤数目达到根数的1/3以上时,出现较明显症状。病苗纤弱,叶色变淡。移植后返青缓慢、长势差、发根迟、死苗多。分蘖期根瘤数量骤增,症状显著。症株矮小,根短,叶片均匀发黄,茎秆纤细,分蘖迟缓、分蘖力弱。

[病原]稻根结线虫Meloidogyne oryzae Maas,Sanders & Dede.,属线形动物门。(1)形态:雌成虫乳白色,成熟雌虫为梨形或柠檬形,体长987~1 281μm,宽630~913μm。雄成虫呈线状,色较透明,体长1 995~2 330μm,宽57~64μm,尾短而钝,末端稍圆。卵呈蚕茧状,较透明,外壳强韧,长95~105μm,宽46~50μm。初龄幼虫呈线状,卷曲在卵壳内。2龄侵染幼虫,线状,无色透明,初出卵壳时长275~305μm,宽46~50μm;2龄寄生线虫,由线状变为豆荚状。3、4龄幼虫呈豆荚状,尾端有尖细的小尾。(2)特性:3龄幼虫时,雌雄开始分化。4龄幼虫时,雌雄性别已可从体形及生殖器官加以区别。

[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病土壤和带病秧苗,可借水、肥、农具及人、畜传播。2龄幼虫侵入水稻根部,寄生在根皮和中柱之间,引起根部薄壁组织过度生长,形成膨大的根瘤。幼虫在根瘤内生长发育,经4次脱皮,发育变成虫。雌虫成熟后在根瘤内产卵,卵发育后,先在卵内形成初龄幼虫,幼虫脱皮1次,然后破卵而出,成为2龄侵染幼虫。2龄侵染幼虫陆续离开根瘤,活动于土壤和水中,侵入新根。在月平均温度26℃的情况下,完成上述循环共需27~28天。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可重复侵染多次。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线虫只侵染新根,新根产生较多的时期,侵染较多。除秧苗外,主要的侵染时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分蘖期发根多,适宜侵染,受害重。另外,不同的品种,对线虫的抗侵染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栽培因素:①沙土田发病较重,粘土田发生较轻。以酸性田发病较多,严重病田的酸碱度多在pH 5.4~6左右。将重病田的土壤酸碱度改变至pH 6.5~6.8左右,发病减轻。水田发病重,旱地发病轻。连作水稻发病重,水旱轮作发病轻。连作稻田冬季浸水的病重,翻耕晒白的病轻。病田冬浸后,线虫数量增加,种植水稻后发病较重。③病田轮种旱作半年或冬季翻耕晒白或冬种旱作线虫数量减少,种植水稻后,发病也较轻。④病田增施有机肥,能促进植株发根,有利生长,减轻受害。⑤在病田播种,秧苗发根3~4天后,线虫即开始侵入幼根寄生。在春季如秧期超过1个半月,夏季超过1个月,线虫可在根内完成其生活史,因而秧田的线虫数增多,随后种植水稻则发病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检疫:严禁病苗传入无病区。病田增施石灰,线虫侵染明显减少,但施用时期十分重要,在水稻分蘖前使用才能收到保护新根减少侵染的效果。(2)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收割水稻后,种植非寄主植物以减少虫源,减轻发病,这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发病田改冬季浸水为翻耕晒白或冬种旱作。严重发病田,宜采用水旱轮作,栽种花生、甘薯半年,可以大量减少土壤虫量,效果极显著。增施有机肥和在种植前或移植返青后,增施石灰1 125~1 500kg/hm?,有防病增产效果。旱育秧铲秧移植,减少秧苗带虫数。(3)药剂防治:主要以在秧田施用杀线虫剂为宜。施用10%克线磷GR45kg/hm?或48%氟乐灵乳油3 000ml/hm2。此外,还可以施用米乐尔或益舒宝杀等杀线虫剂,培育无病秧苗。因为成本较高,大田暂还不宜提倡使用杀线虫剂。杀线虫剂毒性都较高,因此,使用时要按高毒农药使用规则操作,注意安全保护。

相关版权声明

肥料图片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