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英文名black rice bug异名俗名黑乌龟、黑壳虫等 稻黑蝽,学名:SCotinophara lurida (Burmeister),属半翅目,蝽科。为害水稻、小麦、玉米、甘蔗、豆类、谷子、茭白、茅草、稗草、马唐等。被稻黑蝽为害的稻田,一般损失产量达20%~30%,严重的损失产量达50%~60%。近几年随农田生态环境变化和作物布局的改变,该虫为害逐年加重。淮河以南的稻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长江以南的稻区分布密度较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刺吸稻茎、叶和穗部汁液。稻苗被害,形成黄斑或枯心,严重受害的稻苗整丛枯死;嫩穗或灌浆的稻粒受害,造成秕粒、白穗或使米质变劣。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一年发生1~2代。在江苏仪征、浙江嘉兴、贵州、四川等地,一年发生1代。江西南昌等地区一年发生2代。(2)越冬与虫源:1年发生1代区均以成虫越冬;年发生2代区除多以成虫越冬外,尚有若虫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杂草的根际、土缝、石下、落叶间、树皮下、禾蔸丛中等处。(3)发生时期:年发生1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7月先后迁入稻田,7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盛孵期,9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羽化后10天左右开始寻找越冬场所越冬。年发生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迁入稻田,6月上旬至7月中旬进入产卵期,一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末孵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8月初至9月中旬产卵;二代若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末孵出,8月末至9月下旬羽化,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4)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上年暖冬且当年夏季干旱少雨的年份,稻黑蝽的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量大,其为害也较重。②栽培因素。播种早、插秧早、生长旺盛、沿堤埂、沿山丘及抽穗早的稻田发生量较大,受害也较重。田畔杂草丛生的稻田,发生量一般较重。 [形态](1)成虫:雄体长7.5~8.5cm,雌成虫体长9~9.5cm。体呈椭圆形;体表粗糙无光泽。触角5节。前腹背板两侧角向两侧横向突出呈短刺状。小盾片大,呈舌形,长度几乎达到腹部末端,宽度约遮盖腹部的1/3。全体黑色,密布黑点。(2)卵:呈杯形,高长约1cm,径宽约0.8cm;顶端有圆盖,盖周围有一圈小刺(约40~45根);卵壳表面有极细微的六角形网纹和小刻点,外被白粉。初产的卵为淡青色,后变成淡红褐色至灰褐色,孵化前呈暗绿色。卵单产,常双行排列成条状,每行有卵2~30粒不等。(3)若虫:若虫触角4节,有5个龄期。1龄体长约1.3cm,体近圆形;头胸部褐色,复眼鲜红色,腹部黄褐色至红褐色,节缝红色,腹背有两个红褐色区。2龄体长约2cm,体近卵圆形;头胸部大多呈黄褐色至暗褐色;腹背暗褐色。3龄体长约3.3cm,体近椭圆形;头胸部大多呈褐色或淡褐色;腹部淡褐色,边缘齿状黑斑消失。4龄若虫体长4~5cm,体呈椭圆形;胸背淡褐色;腹背黑褐色,但臭腺孔区为淡黄褐色或淡黄白色,背部有8个白点;前翅芽可以辨识。5龄体长6~8.5cm,体色近于4龄虫;但前后翅芽均明显可见,且呈黑色;全体密布黑点。 [习性](1)成虫:稻黑蝽成、若虫夜晚具有趋光性,白天具有畏光性,故白天大多隐藏于稻株下部,傍晚、夜间、黎明及阴雨天则爬至稻株上部活动。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吸食10天左右即开始交配,交配时间多在下午18~19时。雌成虫一生可交配4~5次,交配后7天开始产卵;卵多被产在稻株叶鞘近基部距水面6~10cm处;少数卵被产在稻株或杂草的叶背。每头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190粒,最多的个体可产卵600粒。一年发生1代区,越冬代成虫产卵期达10~52天。成虫具有群集性和假死性。成虫翅不发达,不善飞行,主要靠爬行或人工运输途径扩散。(2)幼虫:1~3龄若虫日夜在稻株下部群集为害;4~5龄若虫的活动习性与成虫基本相同。幼虫也具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稍受惊动便自行坠落。年发生1代区若虫期38~55天,平均40天。年发生2代区,第1代若虫期28~35天,第2代若虫期35~48天。 [防治](1)农业防治:①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埂边、堤坡、山坡等处杂草,用作燃料,或作沤肥使用。清洁田园,铲锄禾蔸,冬耕春耙消灭越冬虫源。②恶化越冬场所。对山岗、坡地的果树和林木,冬前应用石灰水涂白,以恶化稻黑蝽等害虫越冬场所的生存场所。③在稻黑蝽产卵盛期,每隔4天灌深水1次,共灌2~3次,以达到闷死蝽卵之目的。④人工捕杀。趁清晨、傍晚和阴天在稻田四周人工捕杀稻黑蝽成虫、高龄若虫及其他害虫。(2)药剂防治:当百株有卵1~2块或百株有卵10~20粒,或百株有低龄若虫5~10头的田块,均应列为防治对象田。药剂防治适期应在1~3龄若虫期。每隔7~10天用药1次,并应交替选用农药种类。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22%稻丰灵AS 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