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炭疽病

大豆炭疽病

简 介

英文名Soybean anthracnose 大豆炭疽病普遍发生于我国各大豆产区,南方重于北方,严重时减产50%以上。

[为害症状](1)幼苗。带病种子播种后,大部分于出苗前即死于土中。子叶染病,病斑黑褐色,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气候潮湿时,子叶呈水浸状,很快萎蔫、脱落。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2)叶片。成株期叶片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病斑上生粗糙刺毛状黑点,即分生孢子盘。(3)茎杆。初生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渐变褐色,最后变灰色,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小黑点。(4)豆荚。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具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病荚不能结实或荚内种子发霉,呈暗褐色皱缩。

[病原]病原为Colletotrichum glycines Hori,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大豆小丛壳Glomerella glycines (Hori) Lehman et Wolf,属子囊菌亚门。(1)形态。子囊壳球形,直径180~340μm。子囊长圆形至棍棒状,大小(30~106)μm×(7~13.5)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四周生许多黑色或深褐色刚毛,长100~200μm。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分生孢子镰刀形,单胞,无色,大小(16~25)μm×(3.7~4.5)μm。(2)特性。病菌发育适温为25~28℃,高于34℃或低于14℃均不能发育。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9℃,最适pH7~9。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或病种上越冬。(2)侵入。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即可侵入幼苗。从病种长出的病苗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苗期低温,生长后期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2)栽培因素:大豆发芽出土慢,发病就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种3~4小时,也可以用种子重量0.3%的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或选用无病种子。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避免施氮肥过多,提高植株抗病力。勤除田间杂草,及时中耕培土,降低田间湿度。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减少越冬菌源。(3)药剂防治:开花后,在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10天1次,视病情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