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豆顶枯病

大豆顶枯病

简 介

英文名异名大豆矮化病、大豆萎缩病 大豆顶枯病发生相当普遍,仅次于花叶病。东北、山东、山西、江苏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变化较大,多在生长中期显症。北方很多品种表现为豆株从顶部开始沿茎向下变褐枯死,叶脉坏死或形成大的坏死斑块。发病早的植株不结实,发病迟的结实率很低,在田间枯死的顶部易被叶片掩盖。此外,有的呈轻花叶或轻微皱缩或沿主脉抽缩。病种子也产生斑驳。该病无论植株还是种子症状较难与大豆花叶病区分。必要时需检测病原,测定病株细胞内有无风轮状内含体,大豆顶枯病细胞内无风轮状内含体。而大豆花叶病则有。

[病原]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大豆萎缩株系Cucumber mosaic viur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属黄瓜花叶病毒组。(1)形态:病毒颗粒体为多面体,直径约28~30nm,含单股RNA。(2)特性:钝化温度50~60℃,稀释限点100~1 000倍,体外保毒期1~4天。 (3)寄主。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叶烟、黄瓜、南瓜、西葫芦等,局部侵染苋色藜、豇豆、绿豆、蚕豆、菜豆等。

[侵染]大豆种传病毒,初侵染源仍然是种传病苗。该病毒种传率可达80%~100%,传毒蚜虫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等,汁液也可传毒。

[发生规律]该病毒寄上虽较广,但生产上的初侵染源仍然是种传病菌,该病毒种传率可达80%~100%,传毒蚜虫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等,汁液也可传毒。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推迟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1)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良种繁殖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m以上,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防治病毒病的发生。选用免疫或抗病品种。免疫品种有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鲁黑豆2号、860509-1、齐都84、凤91-801、凤91-709、丹807、新金黄豆。适当注意调整播种期,使苗期避开蚜虫高峰。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区适当晚播。(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AS 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1.5%植病灵Ⅱ号乳油 1 000倍液。治蚜防病。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