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荚斑螟

豆荚斑螟

简 介

英文名Limabean pod borer异名豆荚螟、大豆荚螟 豆荚斑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黄河以南以及甘肃、青海多数地方,密度均相当高。为害大豆、豇豆、豌豆、菜豆、扁豆、绿豆、刺槐等豆科植物。

[为害症状]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甚至大部分豆粒被吃光,不仅减产且降低大豆品质。

[发生规律](1)世代。江苏、安徽每年发生4~5代,广东7~8代。(2)越冬。在北方地区以老熟幼虫在本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在广东无明显越冬现象。(3)气候。一般于秋季,尤其是干旱的条件下,发生数量多,为害较重。土壤温度对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影响较大,土壤温度饱和时可至越冬幼虫全部死亡。

[形态](1)成虫。体长12~14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复眼圆形,黑色。前翅狭长,灰褐色,覆有深褐色、黄色及白色鳞片,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有1条黄褐色月牙形横带。后翅黄白色。(2)卵。椭圆形,乳白至红色,表面密布网纹。(3)幼虫。体长约14~18mm,背面紫红色,腹面绿色。前胸背板上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4)蛹。长约10mm,腹端尖细,并有6个细钩。老熟幼虫体长14~18mm,紫红色,腹面及胸背两侧青绿色。前胸背板在1~3龄时有黑色“山”形纹,4~5龄时有黑色“人”形纹并在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和气门下线明显。

[习性](1)成虫。成虫昼伏叶背,夜晚活动,趋光性弱,飞翔力不强。成虫主要卵产于花瓣或嫩荚上,散产或几粒一起,每雌可产80~90粒。(2)幼虫。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或吐丝悬垂转荚,选荚后先在荚上吐丝作一小白丝囊,从丝囊下蛀入荚内,潜入豆粒中取食,2龄幼虫转至荚外为害。1龄幼虫不转荚,2~5龄幼有转荚为害习性。老熟幼虫落地在表土中做茧化蛹。日平均温度在20℃时完成1代需要40天,25℃时完成1代需要35天,30℃时完成1代需要24天。

[防治](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及时翻耕整地除草松土,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冬、春灌水,杀死越冬幼虫和蛹。(2)物理防治。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从现蕾开始,要及时喷洒21%增效氰?马乳油6 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