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突眼长蝽

豆突眼长蝽

简 介

英文名Small bean bug 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fallax Scott属半翅目,长蝽科。北起河北、山西,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面临海,西限自河北、山西、陕西折入四川、云南、西藏。长江以南特别是江西、湖南、四川局部地方,密度颇大。为害大豆、绿豆、豇豆、菜豆、刀豆、赤豆等豆科植物。在部分地区,是大豆的主要害虫,受害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可高达30%以上。

[为害症状]成、若虫吸食叶片、嫩梢汁液,受害部位出现黄白小点,后扩大连成不规则形黄褐斑,豆株生长迟缓,造成叶片萎蔫或脱落,结荚减少、籽粒干瘪,严重的可致失收。

[发生规律](1)世代。贵州每年发生2代,湖南3代,江西4代。(2)越冬。以成虫在土缝、石隙及落叶下越冬。(3)气候。凡冬季温暖以及翌年5月份气温高、雨量少的年份春大豆突眼长蝽发生量就大。高温干旱季节,不利于该虫的生长发育。(4)栽培。夏大豆受害轻,春、秋大豆受害重。一般山区坡地重于平原。连作地发生重于轮作地。

[形态](1)成虫。体长2.8~3.2mm,宽约1.15mm,体红褐至黑褐色,密布大刻点,刻点内有鳞片状毛。头、前胸背板栗褐色至黑褐色。头垂直,眼着生在眼柄上,复眼黑色,眼柄长,向左右两侧上前方呈蟹眼状外突。触角4节,1、4节色深,2、3节浅黄褐色。喙4节黑色。前胸背板前倾,小盾片黑色,翅合拢时呈束腰状;爪片狭,黄白色,具刻点一列,结合缝短,革片黄白色,中部偏内具黑斑一块;腹部5~7节侧缘具上翘的叶状突,第7腹节叶状突后伸至腹部末端。(2)卵。圆柱形,长0.4~0.6mm,初为淡褐色,后渐变成黑褐色。基部有一丝状物着生于叶背面。(3)幼虫。共5龄。初孵若虫紫红色,长0.8mm,头部小,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黄白色,高龄若虫体长可达2.2mm左右,紫黑色。

[习性](1)成虫。成虫早上喜于植株顶端叶面为害,日照强或大风雨时,伏于叶背基部。成虫飞翔力极弱,无趋光性,受惊后向下坠落,有假死性。虫口密度高时有扩散转株为害的习性。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且交尾时间长,可达数小时,卵多产于叶背的主脉、支脉上,少量产于叶背上。(2)幼虫。卵多在上午孵化,初孵若虫多集中在嫩叶、嫩梢等避光处取食为害,活动灵敏。

[防治](1)农业防治。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逆力。收获后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冬前清除豆园四周杂草、翻土,破坏越冬场所,压低越冬虫源。改进种植制度,实行轮作,可减轻该虫的发生为害。(2)药剂防治。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和若虫始盛期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18%杀虫双水剂25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倍液。施药时间以早晚和阴天为宜,喷药时要注意喷湿叶背。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产品溯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