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甘蓝夜蛾

甘蓝夜蛾

简 介

英文名Cabbage moth异名甘蓝夜盗蛾 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属鳞翅目,夜蛾科。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发生较重。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和甜菜等。为害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甜菜、瓜类、番茄、马铃薯等45科120种以上植物。除福建、台湾、广东三省未见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迁移分散;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高龄的幼虫可钻入叶球内为害,并排出粪便,降低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黑龙江每年发生2代,山西太原发生3代,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发生2~3代,四川、重庆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4代。(2)越冬。以蛹在土中越冬,气温达15~16℃时越冬蛹羽化出土。(3)发生时期。山东为6~7月,黑龙江及新疆在8~9月,湖南、四川在4~5月和9~10月份。(4)环境因素。平均温度18~25℃,相对湿度70%~80%,适宜该虫生长发育。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的作物上产卵,所以水肥条件好,长势旺盛的蔬菜地受害重。

[形态](1)成虫。体长18~25mm,棕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肾状纹和环状纹,后翅外缘具有1小黑斑。(2)卵。卵半球形,顶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纵脊和横格,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褐色,孵化前变成紫黑色。(3)幼虫。幼虫幼虫共6龄,初孵时体色稍黑,体上有黑毛,体长约2mm;2龄体长约8~9mm,呈绿色;1~2龄幼虫仅有2对腹足;3龄体长12~13mm,体呈绿黑色,有明显的黑色气门线;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胴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具绿黄与棕褐两大色斑,各节背面具倒八字黑色条纹。(4)蛹。长20mm左右,赤褐色,臀刺较长,深褐色,末端着生两根长刺,刺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末端膨大呈球形。

[习性]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及糖醋液有较强趋性。卵多产于叶背,单层成块。每头雌虫可产卵4~5块,约500~1 000粒。

[防治](1)农业防治。菜田秋耕或冬耕,杀灭部分虫蛹。卵块和2龄前幼虫在菜叶上,易发现,及时摘除(2)生物防治。成虫发生期用糖醋盆诱杀成虫。卵期可人工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点6~8个,每次释放2 000~3 000头,持续2~3次。在幼虫钻入叶球前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3)物理防治。采用多佳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4)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施药,每亩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 20~30ml加水20~50升,或用2.5%虫酰肼乳油 20~30ml加水20~50升喷雾。也可以用5%卡死克可分散液剂1 000~2 000倍液。

更多问题,点击联系我们给我们您宝贵的建议。

相关版权声明

肥料图片

肥料图片第2版

广告位图片

溯农-只做有身份的产品-官网

产品溯源图片